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妊娠早期的胚胎识别 | 第14-20页 |
1.2.1 胚胎妊娠识别 | 第14-15页 |
1.2.2 妊娠识别的分子调控机制 | 第15页 |
1.2.3 反刍动物妊娠识别信号--IFN-τ | 第15页 |
1.2.4 反刍动物IFN-τ 的产生 | 第15-17页 |
1.2.5 IFN-τ 的子宫内作用 | 第17-19页 |
1.2.6 IFN-τ 的子宫外作用 | 第19页 |
1.2.7 IFN-τ 诱导产生ISG15 | 第19-20页 |
1.2.8 IFN-τ 的抗黄体溶解机制 | 第20页 |
1.3 免疫耐受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3.1 孕酮在早期妊娠对机体的免疫耐受作用 | 第20-21页 |
1.3.2 孕酮诱导阻断因子介导的妊娠免疫耐受作用 | 第21页 |
1.3.3 PIBF通过干扰素信号通路参与子宫内的免疫调节 | 第21页 |
1.3.4 孕酮介导其它调节基因参与免疫 | 第21-22页 |
1.4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和目的、意义 | 第22-23页 |
1.4.1 本研究技术路线 | 第22页 |
1.4.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2-23页 |
第二章 ISG15在绵羊骨髓中的表达 | 第23-40页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3-24页 |
2.1.1 试验动物 | 第23页 |
2.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23页 |
2.1.3 主要试剂和耗材 | 第23-24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4-25页 |
2.3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25-26页 |
2.4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基因相对表达水平 | 第26-28页 |
2.4.1 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引物序列 | 第26-27页 |
2.4.2 总RNA的提取和RNA浓度及纯度检测 | 第27页 |
2.4.3 cDNA的合成 | 第27-28页 |
2.4.4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28页 |
2.4.5 PCR产物凝胶电泳 | 第28页 |
2.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第28-30页 |
2.5.1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溶液配制: | 第28-29页 |
2.5.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 | 第29-30页 |
2.6 蛋白免疫印迹分析 | 第30-34页 |
2.6.1 Western-Blot所用溶液配制 | 第30-32页 |
2.6.2 ISG15一抗的制备 | 第32-33页 |
2.6.3 提取骨髓总蛋白 | 第33页 |
2.6.4 蛋白定量 | 第33页 |
2.6.5 SDS-PAGE电泳 | 第33-34页 |
2.7 数据分析 | 第34页 |
2.8 结果与分析 | 第34-38页 |
2.8.1 总RNA提取与PCR扩增电泳 | 第34-35页 |
2.8.2 实时荧光定量PCR目的片段扩增产物鉴定 | 第35页 |
2.8.3 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 | 第35-36页 |
2.8.4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 第36-37页 |
2.8.5 蛋白免疫印迹分析结果 | 第37-38页 |
2.9 讨论 | 第38-40页 |
第三章 PIBF在绵羊骨髓中的表达 | 第40-46页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40页 |
3.1.1 试验动物 | 第40页 |
3.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40页 |
3.1.3 主要试剂和药品 | 第40页 |
3.2 试验方法与步骤 | 第40页 |
3.3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40页 |
3.4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基因相对表达水平 | 第40-41页 |
3.4.1 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引物序列 | 第40-41页 |
3.4.2 总RNA的提取和RNA浓度及纯度检测 | 第41页 |
3.4.3 cDNA的合成 | 第41页 |
3.4.4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41页 |
3.4.5 PCR产物凝胶电泳 | 第41页 |
3.5 蛋白免疫印迹分析 | 第41-42页 |
3.5.1 Western-Blot所用溶液配制: | 第41页 |
3.5.2 Trizol法提取骨髓总蛋白 | 第41页 |
3.5.3 蛋白定量(BCA) | 第41-42页 |
3.5.4 SDS-PAGE电泳 | 第42页 |
3.6 数据分析 | 第42页 |
3.7 结果与分析 | 第42-44页 |
3.7.1 总RNA提取与PCR扩增电泳 | 第42页 |
3.7.2 实时荧光定量PCR目的片段扩增产物鉴定 | 第42页 |
3.7.3 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 | 第42-43页 |
3.7.4 蛋白免疫印迹分析结果 | 第43-44页 |
3.8 讨论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第46-47页 |
4.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和创新 | 第46页 |
4.2 下一步研究计划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5页 |
作者简介 | 第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