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培育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导论第7-11页
    (一)研究背景第7页
    (二)研究意义第7-8页
        1.理论意义第7页
        2.现实意义第7-8页
    (三)研究现状第8页
        1.国内研究现状第8页
        2.国外研究现状第8页
    (四)创新与不足第8-9页
        1.创新第8-9页
        2.不足第9页
    (五)研究方法第9-11页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教育的理论渊源第11-13页
    (一)基本概念第11-12页
        1.法治第11页
        2.社会主义法治第11页
        3.法治和法制第11-12页
    (二)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第12-13页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教育的培育目标和内容第13-15页
    (一)培育目标第13-14页
        1.加强对法治知识的认知第13页
        2.强化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第13-14页
        3.树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想第14页
    (二)培育内容第14-15页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做主有机统一的理念第14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第14-15页
        3.权利义务相结合的观念第15页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教育现状和成因分析第15-27页
    (一)调研基本现状第15-20页
        1.调研主体第15页
        2.调研对象对法律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第15-17页
        3.调研对象对法治的认知第17-19页
        4.法治课程设置情况第19-20页
    (二)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取得的成果第20-21页
        1.高校普遍开展了法治课程第20-21页
        2.大学生普遍拥有基本法律知识第21页
        3.大学生普遍树立了法治意识第21页
    (三)社会主义法治教育面临的困境第21-23页
        1.课程定位模糊第21-22页
        2.教育方式较为单一第22页
        3.实践与理论存在脱节第22页
        4.大学生对我国法律制度的自信程度不够第22-23页
    (四)大学生法治教育困境的原因分析第23-27页
        1.历史文化因素第23-24页
        2.社会现实因素第24-25页
        3.学校教育因素第25-27页
四、改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教育的路径第27-33页
    (一)发挥大学生法治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第27-28页
        1.树立明确的教育目标第27页
        2.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第27-28页
        3.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第28页
    (二)拓展教育方式第28-30页
        1.增加教育学时第28页
        2.改进教学方法第28-29页
        3.重视实践活动对法治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第29-30页
    (三)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第30-31页
        1.利用校园网站进行普法活动第30页
        2.利用微博等社交媒体进行受众广泛的宣传第30页
        3.利用手机移动端进行推送第30-31页
    (四)营造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和家庭环境第31-33页
        1.强化行政和司法机关的指导作用第31页
        2.培养良好的家庭环境第31-32页
        3.营造校园法治文化氛围第32-33页
五、结语第33-34页
参考文献第34-36页
致谢第36-37页
附录第37-38页

论文共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研究
下一篇:重庆男性大学生群体性健康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