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存在的问题 | 第12页 |
1.4 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 第12-14页 |
第2章 杜家山隧道工程概况 | 第14-20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14页 |
2.2 隧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14-17页 |
2.2.1 地层岩性 | 第14-15页 |
2.2.2 地质构造 | 第15-16页 |
2.2.3 水文地质 | 第16-17页 |
2.3 隧道围岩分级及设计参数建议 | 第17-18页 |
2.4 杜家山隧道设计分析 | 第18-1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3章 常规条件下千枚岩隧道监控量测方案的确定及围岩稳定性分析 | 第20-30页 |
3.1 必测项目监测方法 | 第20-23页 |
3.1.1 地质及支护状态观察 | 第20-21页 |
3.1.2 隧道周边收敛监测 | 第21-22页 |
3.1.3 隧道拱顶下沉监测 | 第22页 |
3.1.4 洞口、浅埋段地面沉降监测 | 第22-23页 |
3.2 监控量测数据处理及安全信息反馈 | 第23-24页 |
3.2.1 时程曲线 | 第23页 |
3.2.2 回归分析 | 第23页 |
3.2.3 安全措施 | 第23-24页 |
3.3 杜家山典型断面监控量测数据分析 | 第24-29页 |
3.3.1 洞内外观测 | 第24-25页 |
3.3.2 地表测量 | 第25-26页 |
3.3.3 洞内拱顶下沉和水平收敛 | 第26-2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4章 特殊条件下千枚岩隧道监控量测方案的确定及隧道稳定性研究 | 第30-53页 |
4.1 杜家山隧道K15+119二衬剥落段监测分析 | 第31-43页 |
4.1.1 监测点方案的制定 | 第32-34页 |
4.1.2 监测结果分析 | 第34-43页 |
4.1.3 监测结果总结及工程措施建议 | 第43页 |
4.2 杜家山隧道K15+544~K15+545塌方段附近监测分析 | 第43-52页 |
4.2.1 监测结果分析 | 第45-51页 |
4.2.2 隧道塌方原因分析及工程措施建议 | 第51-5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千枚岩隧道结构长期安全性分析 | 第53-67页 |
5.1 隧道长期监测断面的选择 | 第53-57页 |
5.1.1 长期监测断面选择原则 | 第53页 |
5.1.2 监测断面选择 | 第53-55页 |
5.1.4 长期监测系统布置与监测元件安装 | 第55-56页 |
5.1.5 长期监测系统组成 | 第56-57页 |
5.2 二次衬砌安全性分析 | 第57-66页 |
5.2.1 安全系数计算方法 | 第57-58页 |
5.2.2 隧道的安全性分析 | 第58-6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7-69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7-68页 |
6.2 建议及存在的问题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