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1 绪言 | 第10-14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3 研究方法、创新点和本文框架 | 第12-1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2 本文的创新观点 | 第13页 |
1.3.3 本文框架 | 第13-14页 |
2 集体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概述 | 第14-21页 |
2.1 集体劳动关系的含义和特征 | 第14-15页 |
2.1.1 集体劳动关系的含义 | 第14页 |
2.1.2 集体劳动关系的特征 | 第14-15页 |
2.2 集体劳动关系和个别劳动关系的区别 | 第15-16页 |
2.2.1 调整对象存在差异 | 第15页 |
2.2.2 独立自主性与人身依附性 | 第15-16页 |
2.2.3 团体利益与个人利益 | 第16页 |
2.3 集体劳动关系的协调手段 | 第16-17页 |
2.3.1 集体劳动合同协调手段 | 第16页 |
2.3.2 集体劳动争议协调手段 | 第16-17页 |
2.3.3 三方协商机制 | 第17页 |
2.4 集体劳动关系的协调模式 | 第17-19页 |
2.4.1 统合主义模式 | 第17-18页 |
2.4.2 自由放任模式 | 第18-19页 |
2.5 加强集体劳动关系协调的意义 | 第19-21页 |
2.5.1 协调与平衡劳动关系 | 第19页 |
2.5.2 切实保护劳动者整体利益 | 第19-20页 |
2.5.3 有助于弥补劳动法制的整体性缺陷 | 第20-21页 |
3 我国集体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21-27页 |
3.1 当前我国集体劳动关系的协调机制现状 | 第21-23页 |
3.1.1 法律调整机制 | 第21页 |
3.1.2 集体合同制度 | 第21-22页 |
3.1.3 集体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 第22-23页 |
3.2 我国集体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23-27页 |
3.2.1 集体合同制度缺乏立法保障 | 第23-24页 |
3.2.2 集体劳动争议解决方式不合理 | 第24-25页 |
3.2.3 缺乏“三方协商机制”的有效协调 | 第25-26页 |
3.2.4 我国工会缺乏独立性、代表性 | 第26-27页 |
4 国外集体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及借鉴 | 第27-34页 |
4.1 国外集体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 第27-30页 |
4.1.1 美国集体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 第27-28页 |
4.1.2 日本集体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 第28-29页 |
4.1.3 德国集体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 第29-30页 |
4.2 国外集体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借鉴 | 第30-34页 |
4.2.1 集体劳动关系的运行有明确的法律制度规定 | 第30-31页 |
4.2.2 灵活、多样的集体谈判与集体协商机制 | 第31页 |
4.2.3 雇员参与及劳资合作长效机制 | 第31-32页 |
4.2.4 多种方式解决集体劳动争议 | 第32-34页 |
5 完善我国集体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措施 | 第34-41页 |
5.1 加强集体合同制度的立法建设 | 第34-36页 |
5.1.1 确立集体协商是工会和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 | 第34-35页 |
5.1.2 设立“用人单位集体协商-上级工会调解-强制劳动仲裁”机制 | 第35-36页 |
5.2 强化集体劳动争议制度的司法保障 | 第36-37页 |
5.2.1 保障集体劳动争议中代表人的诉讼权利 | 第36页 |
5.2.2 细化非诉讼集体劳动争议处理方式 | 第36-37页 |
5.3 建立以劳动者利益为主要内容的“三方协商机制” | 第37-38页 |
5.3.1 加强“三方协商机制”的立法建设 | 第37-38页 |
5.3.2 细化“政府、工会、用人单位”的职能分担 | 第38页 |
5.4 改进工会和用人单位的运作机制 | 第38-41页 |
5.4.1 加强工会的独立性、自主性 | 第38-39页 |
5.4.2 加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作机制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后记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