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1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3-17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8-19页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纳米黑碳钝化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 | 第21-36页 |
2.1 土壤重金属污染与修复 | 第21-26页 |
2.1.1 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与危害 | 第21-23页 |
2.1.2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 第23-24页 |
2.1.3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原位钝化修复方法 | 第24-26页 |
2.2 黑碳概述 | 第26-29页 |
2.2.1 黑碳的概念 | 第26页 |
2.2.2 黑碳的来源 | 第26-27页 |
2.2.3 黑碳的改性方法 | 第27-29页 |
2.3 纳米黑碳在污染土壤原位钝化修复中的应用可行性 | 第29-32页 |
2.3.1 纳米黑碳的土壤环境兼容性 | 第29-30页 |
2.3.2 纳米黑碳的稳定性 | 第30-31页 |
2.3.3 黑碳在污染土壤原位钝化修复中的应用 | 第31-32页 |
2.4 纳米黑碳应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原位钝化修复的风险 | 第32-36页 |
2.4.1 纳米黑碳对土壤中重金属钝化的长期稳定性 | 第32-33页 |
2.4.2 纳米黑碳在土壤中的迁移性 | 第33页 |
2.4.3 纳米黑碳在土壤中的生物毒性 | 第33-34页 |
2.4.4 纳米黑碳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6-52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6-37页 |
3.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第36-37页 |
3.1.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7页 |
3.2 实验方案 | 第37-44页 |
3.2.1 改性纳米黑碳的制备方案 | 第37-38页 |
3.2.2 改性纳米黑碳制备条件优化方案 | 第38-39页 |
3.2.3 改性纳米黑碳吸附重金属的实验方案 | 第39-41页 |
3.2.4 土壤中黑碳含量的测定方案 | 第41页 |
3.2.5 改性纳米黑碳的环境行为实验方案 | 第41-43页 |
3.2.6 改性纳米黑碳的生物效应实验方案 | 第43-44页 |
3.3 分析方法 | 第44-50页 |
3.3.1 改性纳米黑碳的性能表征 | 第44-45页 |
3.3.2 土壤性能参数测定 | 第45-47页 |
3.3.3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 第47-48页 |
3.3.4 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 第48页 |
3.3.5 土壤速效养分的测定 | 第48-50页 |
3.4 数据处理方法 | 第50-52页 |
3.4.1 计算Cu~(2+)的吸附量 | 第50-51页 |
3.4.2 计算Cu~(2+)的解吸率 | 第51页 |
3.4.3 数据处理和作图方法 | 第51-52页 |
第四章 改性纳米黑碳的制备及其表面特性研究 | 第52-65页 |
4.1 改性纳米黑碳的制备 | 第52-59页 |
4.1.1 氧化改性剂的筛选 | 第52-54页 |
4.1.2 氧化改性工艺参数研究 | 第54-57页 |
4.1.3 改性纳米黑碳制备工艺的优化 | 第57-59页 |
4.2 改性纳米黑碳的表面特性研究 | 第59-63页 |
4.2.1 改性纳米黑碳比表面积、孔径和含氧官能团数量分析 | 第59-60页 |
4.2.2 改性纳米黑碳的结构形貌分析 | 第60-61页 |
4.2.3 改性纳米黑碳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61-62页 |
4.2.4 改性纳米黑碳的粒径分析 | 第62-63页 |
4.3 小结 | 第63-65页 |
第五章 改性纳米黑碳对Cu~(2+)的吸附性能及其应用 | 第65-86页 |
5.1 改性纳米黑碳对Cu~(2+)的吸附特性 | 第66-77页 |
5.1.1 改性纳米黑碳对Cu~(2+)的吸附等温线 | 第66-70页 |
5.1.2 改性纳米黑碳对Cu~(2+)的吸附动力学 | 第70-74页 |
5.1.3 改性纳米黑碳对Cu~(2+)的吸附影响因素 | 第74-76页 |
5.1.4 改性纳米黑碳对Cu~(2+)的吸附稳定性 | 第76-77页 |
5.2 改性纳米黑碳在重金属污染土壤钝化修复中的应用可行性 | 第77-81页 |
5.2.1 改性纳米黑碳对土壤中有效态铜含量的影响 | 第77-78页 |
5.2.2 改性纳米黑碳施入量对土壤铜有效性的影响 | 第78-79页 |
5.2.3 改性纳米黑碳对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影响 | 第79-81页 |
5.3 改性纳米黑碳对土壤中Cu的钝化机理 | 第81-84页 |
5.3.1 纳米黑碳和改性纳米黑碳的结构特征 | 第81-82页 |
5.3.2 改性纳米黑碳的表面电性特征 | 第82页 |
5.3.3 改性纳米黑碳对Cu~(2+)的钝化机理 | 第82-84页 |
5.4 小结 | 第84-86页 |
第六章 改性纳米黑碳的土壤环境行为研究 | 第86-104页 |
6.1 改性纳米黑碳在土壤中的淋溶研究 | 第86-97页 |
6.1.1 淋溶后改性纳米黑碳和铜在三种土壤中的分布 | 第86-92页 |
6.1.2 改性纳米黑碳和铜在淋溶液中的含量 | 第92-97页 |
6.2 改性纳米黑碳对土壤和植物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 第97-98页 |
6.3 改性纳米黑碳在土壤中的降解 | 第98-100页 |
6.4 改性纳米黑碳在土壤中迁移机理 | 第100-102页 |
6.5 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七章 改性纳米黑碳的土壤环境效应研究 | 第104-122页 |
7.1 改性纳米黑碳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105-110页 |
7.1.1 改性纳米黑碳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105-107页 |
7.1.2 改性纳米黑碳对土壤尿酶活性的影响 | 第107-109页 |
7.1.3 改性纳米黑碳对土壤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7.2 改性纳米黑碳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第110-115页 |
7.2.1 改性纳米黑碳对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7.2.2 改性纳米黑碳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第111-115页 |
7.3 改性纳米黑碳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 第115-117页 |
7.4 改性纳米黑碳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第117-119页 |
7.5 改性纳米黑碳的土壤环境效应机制 | 第119-120页 |
7.6 小结 | 第120-122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2-126页 |
8.1 结论 | 第122-123页 |
8.2 创新点 | 第123-124页 |
8.3 研究展望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50页 |
致谢 | 第150-151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51页 |
专利申请情况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