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桥梁构造论文--上部结构论文

拱桥服役吊杆的力学性能退化及其索力识别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3-37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3-16页
    1.2 缆索的构造与防腐技术发展第16-19页
        1.2.1 缆索的类型以及锚固体系第16-18页
        1.2.2 钢索防腐技术发展第18-19页
    1.3 缆索构件的力学性能退化及其索力识别研究现状第19-35页
        1.3.1 缆索锈蚀钢丝评估及分级第19-21页
        1.3.2 缆索锈蚀高强钢丝的拉伸力学性能第21-23页
        1.3.3 锈蚀缆索的疲劳研究第23-32页
        1.3.4 缆索构件的索力识别方法第32-35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35-37页
2 服役吊杆锈蚀钢丝力学与疲劳性能试验研究第37-69页
    2.1 引言第37页
    2.2 服役吊杆钢丝状况第37-42页
        2.2.1 桥梁基本情况第37-39页
        2.2.2 钢丝锈蚀状况第39-42页
    2.3 服役钢丝力学性能试验第42-50页
        2.3.1 静力拉伸试验第42-48页
        2.3.2 疲劳试验第48-50页
    2.4 模拟锈蚀钢丝力学性能试验与理论分析第50-66页
        2.4.1 模拟锈蚀钢丝状况第50-53页
        2.4.2 模拟锈蚀钢丝的拉伸性能研究第53-55页
        2.4.3 模拟锈蚀钢丝的疲劳性能试验研究第55-61页
        2.4.4 微观蚀坑缺陷对疲劳寿命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第61-66页
    2.5 本章小结第66-69页
3 吊杆在随机车流作用下的疲劳响应分析第69-93页
    3.1 引言第69页
    3.2 算例模型第69-73页
        3.2.1 有限元建模第69-70页
        3.2.2 模型修正第70-72页
        3.2.3 吊杆内力影响线第72-73页
    3.3 基于蒙特卡洛方法的随机车流模拟第73-83页
        3.3.1 疲劳车辆概率模型第73-78页
        3.3.2 车流参数的随机抽样第78-79页
        3.3.3 随机车流模拟程序实现第79-81页
        3.3.4 随机车流程序验证第81-83页
    3.4 随机车流作用下的吊杆疲劳载荷历程和载荷谱第83-91页
        3.4.1 疲劳荷载的基本概念第83页
        3.4.2 吊杆内力载荷-时间历程第83-85页
        3.4.3 吊杆疲劳载荷谱第85-91页
    3.5 本章小结第91-93页
4 吊杆的疲劳累积损伤分析第93-111页
    4.1 引言第93页
    4.2 疲劳寿命分析方法第93-95页
        4.2.1 疲劳性能S-N曲线第93-94页
        4.2.2 Miner线性疲劳损伤累积法则第94-95页
        4.2.3 疲劳荷载描述——等效荷载幅第95页
    4.3 吊杆疲劳S-N曲线第95-103页
        4.3.1 缆索的疲劳S-N曲线研究第95-97页
        4.3.2 考虑应力比或平均应力水平的缆索疲劳S-N曲线第97-99页
        4.3.3 缆索S-N曲线比较分析第99-103页
    4.4 吊杆的疲劳等效荷载幅第103-106页
        4.4.1 考虑应力比的影响第103-105页
        4.4.2 S-N曲线斜率参数m的影响第105-106页
    4.5 吊杆的疲劳损伤与寿命静态分析第106-109页
        4.5.1 应力比的影响第106-107页
        4.5.2 不同锈蚀程度与服役年限的吊杆疲劳损伤与寿命比较第107-109页
    4.6 本章小结第109-111页
5 吊杆剩余寿命的动态分析评估方法第111-137页
    5.1. 引言第111页
    5.2 疲劳累积损伤动态分析模型第111-113页
    5.3 吊杆疲劳性能时变描述第113-118页
    5.4 吊杆疲劳荷载时变描述第118-132页
        5.4.1 车桥耦合振动分析方法第119-123页
        5.4.2 疲劳损伤动力放大系数第123-130页
        5.4.3 考虑路面条件退化的疲劳荷载损伤放大系数动态描述第130-132页
    5.5 吊杆剩余疲劳寿命的动态分析第132-134页
    5.6 本章小结第134-137页
6 基于遗传算法和多阶频率的吊杆张力识别研究第137-173页
    6.1 引言第137页
    6.2 索力测量的实用公式方法第137-144页
        6.2.1 拟合公式法的基本原理第137-141页
        6.2.2 近似振型法的基本原理第141-143页
        6.2.3 频率公式法的局限性讨论第143-144页
    6.3 基于遗传算法和多阶频率的索力识别方法第144-151页
        6.3.1 计算模型第144-147页
        6.3.2 基于遗传算法的特征值逆问题求解第147-151页
    6.4 张力识别方法的数值验证第151-162页
        6.4.1 A型吊杆数值验证第151-155页
        6.4.2 A型吊杆二参数识别数值验证第155-158页
        6.4.3 B型吊杆数值验证第158-162页
    6.5 频率测试误差的敏感性分析第162-164页
    6.6 张力识别方法实测验证第164-170页
        6.6.1 实测吊杆四参数识别第164-168页
        6.6.2 实测吊杆二参数识别第168-170页
    6.7 本章小结第170-173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73-175页
    7.1 主要结论第173-174页
    7.2 展望第174-175页
参考文献第175-189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89页

论文共1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愿景型领导视角下的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研究
下一篇:京沪高速铁路优化运营理论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