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自然灾害预防管理问题研究--以河北“7·19”水灾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3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1.1.1 实践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理论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3 小结 | 第18-19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1 文献归纳法 | 第19页 |
1.4.2 案例分析法 | 第19页 |
1.4.3 访谈法 | 第19-20页 |
1.5 技术路线和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1.5.1 技术路线 | 第20页 |
1.5.2 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1.6 主要创新点 | 第21-23页 |
2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基础 | 第23-33页 |
2.1 公共危机预防概念与理论 | 第23-30页 |
2.1.1 公共危机 | 第23-24页 |
2.1.2 公共危机预防管理主要内容 | 第24-26页 |
2.1.3 公共危机预防管理的特点 | 第26-27页 |
2.1.4 公共危机预防管理原则 | 第27-30页 |
2.2 公共行政责任伦理 | 第30-32页 |
2.2.1 公共行政责任伦理是一种道德自觉的过程 | 第30-31页 |
2.2.2 行政责任制度 | 第31页 |
2.2.3 尤那思责任伦理 | 第31-32页 |
2.3 危机管理理论 | 第32-33页 |
3 河北“7·19”事件和访谈结果分析 | 第33-42页 |
3.1 7·19事件 | 第33-34页 |
3.2 访谈设计 | 第34-35页 |
3.2.1 访谈提纲 | 第34页 |
3.2.2 访谈过程 | 第34-35页 |
3.3 访谈结果 | 第35-42页 |
3.3.1 村民和政府预防意识薄弱 | 第35-36页 |
3.3.2 村民和相关企业缺乏责任感 | 第36-37页 |
3.3.3 缺乏合适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 | 第37-38页 |
3.3.4 政府偏重宣传,应对能力不足 | 第38-39页 |
3.3.5 预防管理缺乏资金保障 | 第39页 |
3.3.6 日常管理缺乏常态化 | 第39-40页 |
3.3.7 预警范围不全面 | 第40-42页 |
4 预防管理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 | 第42-50页 |
4.1 原因分析 | 第42-45页 |
4.1.1 政府和公众预防意识薄弱 | 第42-43页 |
4.1.2 未形成良好的预防管理文化 | 第43页 |
4.1.3 公共危机教育不足 | 第43页 |
4.1.4 危机管理计划执行力低 | 第43-44页 |
4.1.5 管理未形成常态性 | 第44页 |
4.1.6 权责不够清晰明确 | 第44-45页 |
4.2 对策分析 | 第45-50页 |
4.2.1 提高相关责任主体的预防意识 | 第45页 |
4.2.2 建设行政责任制度 | 第45-46页 |
4.2.3 明确危机预警信息发布途径 | 第46页 |
4.2.4 提高政府和村民预防自然灾害的能力 | 第46-47页 |
4.2.5 设置专项预防基金 | 第47页 |
4.2.6 预防管理常态化 | 第47-48页 |
4.2.7 建立双预警模式 | 第48-50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 | 第54-67页 |
后记 | 第67-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