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20-34页 |
1 二氯喹啉酸概述 | 第20-21页 |
2 二氯喹啉酸的残留检测技术 | 第21-24页 |
2.1 样品前处理技术 | 第21-22页 |
2.1.1 样品的提取 | 第21-22页 |
2.1.2 样品的净化 | 第22页 |
2.1.3 样品的浓缩 | 第22页 |
2.2 二氯喹啉酸的检测技术 | 第22-24页 |
2.2.1 气相色谱法 | 第22-23页 |
2.2.2 液相色谱法 | 第23页 |
2.2.3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 第23页 |
2.2.4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 第23-24页 |
3 农药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 第24-27页 |
3.1 污染土壤物理修复技术 | 第24页 |
3.1.1 热脱附技术 | 第24页 |
3.1.2 蒸汽浸提技术 | 第24页 |
3.2 污染土壤化学修复技术 | 第24-25页 |
3.2.1 土壤光催化降解修复技术 | 第24-25页 |
3.2.2 土壤氧化-还原修复技术 | 第25页 |
3.2.3 土壤淋洗修复技术 | 第25页 |
3.3 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 | 第25-26页 |
3.3.1 植物修复技术 | 第25-26页 |
3.3.2 微生物修复技术 | 第26页 |
3.4 污染土壤联合修复技术 | 第26-27页 |
3.4.1 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 | 第26页 |
3.4.2 化学--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 | 第26页 |
3.4.3 物理--化学联合修复技术 | 第26-27页 |
4 农药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 第27-29页 |
4.1 降解农药的微生物及其研究 | 第27-28页 |
4.1.1 降解农药的微生物种类 | 第27页 |
4.1.2 微生物降解污染土壤中农药的机制 | 第27页 |
4.1.3 影响农药微生物降解的因素 | 第27-28页 |
4.2 微生物修复技术在农药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 | 第28-29页 |
4.3 农药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的前景与展望 | 第29页 |
5 全基因组测序研究进展 | 第29-33页 |
5.1 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 | 第29-30页 |
5.2 微生物全基因组测序研究进展 | 第30-33页 |
5.2.1 病原微生物测序研究进展 | 第30-31页 |
5.2.2 医学微生物 | 第31-32页 |
5.2.3 环境污染物降解菌全基因组测序研究进展 | 第32-33页 |
6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第二章 二氯喹啉酸在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及其对后茬作物的药害研究 | 第34-4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8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34-35页 |
1.1.1 主要试剂 | 第34-35页 |
1.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5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35-38页 |
1.2.1 二氯喹啉酸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准曲线制作 | 第35-36页 |
1.2.2 样品前处理及添加回收试验 | 第36-37页 |
1.2.3 液相色谱条件 | 第37页 |
1.2.4 二氯喹啉酸在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分析 | 第37页 |
1.2.5 二氯喹啉酸对烟草药害的生物测定 | 第37-38页 |
1.2.6 二氯喹啉酸对其它后茬作物药害临界浓度的测定 | 第3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6页 |
2.1 二氯喹啉酸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38-39页 |
2.2 添加回收试验 | 第39-41页 |
2.2.1 前处理方法 | 第39-40页 |
2.2.2 样品净化 | 第40-41页 |
2.3 二氯喹啉酸在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 | 第41-42页 |
2.4 二氯喹啉酸残留对烟草的药害症状 | 第42-44页 |
2.5 二氯喹啉酸对其它后茬作物药害临界浓度的测定 | 第44-46页 |
2.5.1 对番茄药害临界浓度的测定 | 第44-45页 |
2.5.2 对辣椒药害临界浓度的测定 | 第45页 |
2.5.3 对胡萝卜药害临界浓度的测定 | 第45页 |
2.5.4 对芹菜药害临界浓度的测定 | 第45-46页 |
2.5.5 对黄瓜药害临界浓度的测定 | 第46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46-49页 |
3.1 二氯喹啉酸残留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46-47页 |
3.2 土壤中二氯喹啉酸的残留消解动态 | 第47-48页 |
3.3 二氯喹啉酸对后茬作物的药害 | 第48-49页 |
第三章 二氯喹啉酸内生降解菌的分离鉴定 | 第49-6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7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49-51页 |
1.1.1 主要试剂 | 第49-50页 |
1.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0页 |
1.1.3 药害烟草样品 | 第50页 |
1.1.4 培养基 | 第50-51页 |
1.2 二氯喹啉酸内生降解菌的分离及降解效果测定 | 第51页 |
1.3 二氯喹啉酸内生降解菌的鉴定 | 第51-57页 |
1.3.1 形态学观察 | 第51-52页 |
1.3.3 生理生化特性 | 第52页 |
1.3.4 Biolog鉴定 | 第52-55页 |
1.3.5 分子鉴定 | 第55-56页 |
1.3.6 系统发育树护构建 | 第56页 |
1.3.7 抗生素敏感性测试 | 第56-5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7-63页 |
2.1 二氯喹啉酸内生降解菌的分离 | 第57页 |
2.2 内生降解菌Q3的形态学特征 | 第57-59页 |
2.2.1 内生降解菌Q3的菌落形态 | 第57-58页 |
2.2.2 内生降解菌Q3的菌体形态 | 第58-59页 |
2.3 内生降解菌Q3的生理生化鉴定 | 第59页 |
2.4 Biolog鉴定 | 第59-60页 |
2.5 16S rDNA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树构建 | 第60-63页 |
2.6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 第63页 |
3 小结及讨论 | 第63-65页 |
第四章 二氯喹啉酸内生降解菌Q3的降解特性研究及降解产物分析 | 第65-7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5-69页 |
1.1 供试材料与试剂 | 第65页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65-66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66-69页 |
1.3.1 二氯喹啉酸初始浓度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66-67页 |
1.3.2 培养温度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67页 |
1.3.3 培养基pH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67页 |
1.3.4 接种量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67-68页 |
1.3.5 摇床转速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68页 |
1.3.6 降解时间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68页 |
1.3.7 二氯喹啉酸降解产物分析鉴定 | 第68-6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9-77页 |
2.1 二氯喹啉酸初始浓度对降解的影响 | 第69页 |
2.2 培养温度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69-70页 |
2.3 培养基pH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70-71页 |
2.4 接种量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71页 |
2.5 摇床转速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71-72页 |
2.6 降解时间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72-73页 |
2.7 降解产物分析与鉴定 | 第73-77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77-79页 |
3.1 内生降解菌Q3的降解特性研究 | 第77页 |
3.2 二氯喹啉酸微生物降解产物鉴定及降解途径推测 | 第77-79页 |
第五章 内生降解菌Q3对烟草二氯喹啉酸药害的修复研究 | 第79-9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9-85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79-80页 |
1.1.1 主要材料 | 第79页 |
1.1.2 主要试剂 | 第79-80页 |
1.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80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80-85页 |
1.2.1 室内盆栽试验 | 第80页 |
1.2.2 田间小区试验 | 第80-81页 |
1.2.3 对烟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的影响 | 第81-82页 |
1.2.4 对烟草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 第82-83页 |
1.2.5 对烟草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第83-84页 |
1.2.6 对烟草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的影响 | 第84-85页 |
1.2.7 对烟草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第8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5-92页 |
2.1 室内盆栽试验 | 第85-87页 |
2.2 田间小区试验 | 第87-88页 |
2.3 对SOD酶活的影响 | 第88-89页 |
2.4 对CAT酶活的影响 | 第89-90页 |
2.5 对POD酶活的影响 | 第90页 |
2.6 对APX酶活的影响 | 第90-91页 |
2.7 对MDA含量的影响 | 第91-92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92-93页 |
第六章 二氯喹啉酸内生降解菌Q3的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 | 第93-10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3-96页 |
1.1 供试菌株 | 第93页 |
1.2 主要化学试剂 | 第93页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93-94页 |
1.4 试验方法 | 第94-96页 |
1.4.1 巨大芽孢杆菌的接种培养 | 第94页 |
1.4.2 巨大芽孢杆菌Q3全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94-95页 |
1.4.3 巨大芽孢杆菌Q3全基因组DNA的电泳检测 | 第95页 |
1.4.4 巨大芽孢杆菌Q3全基因组DNA的nano drop检测 | 第95页 |
1.4.5 巨大芽孢杆菌Q3全基因组DNA的测序 | 第95页 |
1.4.6 巨大芽孢杆菌Q3全基因组的组装 | 第95-9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6-102页 |
2.1 巨大芽孢杆菌全基因组DNA的提取及电泳检测 | 第96页 |
2.2 巨大芽孢杆菌Q3全基因组DNA的nano drop检测 | 第96页 |
2.3 巨大芽孢杆菌Q3的全基因组序列原始数据的预处理 | 第96-98页 |
2.4 巨大芽孢杆菌Q3全基因组序列的自校正、预组装 | 第98-99页 |
2.5 巨大芽孢杆菌Q3的全基因组序列拼接 | 第99-100页 |
2.6 菌株Q3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 第100-102页 |
2.6.1 菌株Q3与其它5个巨大芽孢杆菌菌株全基因组组成比较 | 第100页 |
2.6.2 菌株Q3与其它相关芽孢杆菌菌株全基因组特性比较 | 第100-101页 |
2.6.3 Q3与其它5个巨大芽孢杆菌菌株的序列比较 | 第101-102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102-104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第104-108页 |
1 全文结论 | 第104-106页 |
1.1 二氯喹啉酸在土壤中残留检测方法的建立及消解动态 | 第104页 |
1.2 二氯喹啉酸对几种后茬作物的药害 | 第104-105页 |
1.3 二氯喹啉酸内生降解菌的分离鉴定 | 第105页 |
1.4 二氯喹啉酸内生降解菌Q3的降解特性研究及降解产物分析 | 第105页 |
1.5 内生降解菌Q3对烟草二氯喹啉酸药害的修复研究 | 第105-106页 |
1.6 二氯喹啉酸内生降解菌Q3的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 | 第106页 |
2 创新点 | 第106页 |
3 展望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
个人简介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