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

枯草芽胞杆菌的细胞间遗传重组现象及芽胞杆菌中的缺陷性原噬菌体

中文摘要第9-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1 自然界中的水平基因转移现象第15-34页
    1.1 水平基因转移的概念第15-16页
    1.2 水平基因转移的途径第16-29页
        1.2.1 转化及其发生机制第17-21页
        1.2.2 接合及其发生机制第21-23页
        1.2.3 转导及其发生机制第23-24页
        1.2.4 基因转移因子(GTAs)介导的水平基因转移过程第24-27页
        1.2.5 其它水平基因转移方式第27-29页
    1.3 环境中供体DNA的贮存方式之一—缺陷性原噬菌体第29-32页
    1.4 枯草芽胞杆菌简介第32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2-34页
2 枯草芽胞杆菌(B.subtilis)细胞间的遗传重组过程特性研究第34-71页
    2.1 实验材料第34-42页
        2.1.1 菌株和质粒第34-37页
        2.1.2 药品和试剂第37-38页
        2.1.3 培养基和溶液配制第38-40页
        2.1.4 引物第40-41页
        2.1.5 仪器第41-42页
    2.2 实验方法第42-48页
        2.2.1 E.coli质粒提取第42页
        2.2.2 B.subtilis质粒提取第42-43页
        2.2.3 B.subtilis基因组提取第43页
        2.2.4 E.coli感受态制备及转化第43-44页
        2.2.5 B.subtilis转化方法第44页
        2.2.6 B.subtilis细胞间遗传重组实验第44页
        2.2.7 B.subtilis相关基因敲除突变株的构建第44-45页
        2.2.8 B.subtilis培养液上清中DNA提取第45页
        2.2.9 缺陷性原噬菌体的诱导及浓度检测第45-46页
        2.2.10 B.subtilis细胞破碎方法第46页
        2.2.11 相关酶使用方法第46页
        2.2.12 U型管中进行的B.subtilis细胞间遗传重组实验第46-48页
        2.2.13 微孔滤膜上进行的B.subtilis细胞间遗传重组实验第48页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8-70页
        2.3.1 B.subtilis细胞间的遗传重组现象第48-52页
        2.3.2 B.subtilis细胞间的遗传重组现象具有普遍性第52-53页
        2.3.3 DNase对B.subtilis细胞间遗传重组过程的影响第53-54页
        2.3.4 GTA类似因子—缺陷性原噬菌体PBSX对B.subtilis细胞间遗传重组过程的影响第54-58页
        2.3.5 供体菌活菌数对B.subtilis细胞间遗传重组过程的影响第58-60页
        2.3.6 人工提取DNA与供体细胞中DNA转移效率比较第60-62页
        2.3.7 细胞间的直接接触对B.subtilis细胞间遗传重组过程的重要性第62-64页
        2.3.8 B.subtilis胞间遗传重组过程不同于接合第64-65页
        2.3.9 微孔滤膜上进行的B.subtilis细胞间遗传重组过程第65-70页
    2.4 小结与讨论第70-71页
3 B.subtilis中PBSX类缺陷性原噬菌体的普遍性调查第71-79页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71-74页
        3.1.1 实验菌株第71-73页
        3.1.2 实验材料及溶液配制第73页
        3.1.3 仪器第73页
        3.1.4 PBSX类缺陷性原噬菌体的检测第73页
        3.1.5 裂解液上清电镜观察第73-74页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74-77页
    3.3 小结与讨论第77-79页
4 短小芽胞杆菌(B.pumilus)CCTCC AB94180中的缺陷性原噬菌体PBP180第79-105页
    4.1 实验材料第79-84页
        4.1.1 菌株第79页
        4.1.2 药品和试剂第79-80页
        4.1.3 培养基和溶液配制第80-81页
        4.1.4 引物第81-84页
    4.2 实验方法第84-87页
        4.2.1 淀粉水解实验第84页
        4.2.2 硝酸盐还原实验第84-85页
        4.2.3 马尿酸盐水解实验第85页
        4.2.4 Phusion聚合酶高保真扩增长片段DNA PCR体系第85页
        4.2.5 噬菌体样品诱导及纯化第85-86页
        4.2.6 SDS-PAGE第86-87页
        4.2.7 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对方法第87页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87-104页
        4.3.1 B.pumilus AB94180菌种鉴定第87-88页
        4.3.2 B.pumilus AB94180中缺陷性原噬菌体PBP180的诱导及形态观察第88-90页
        4.3.3 缺陷性原噬菌体PBP180包裹的DNA检测第90-92页
        4.3.4 缺陷性原噬菌体PBP180杀菌谱第92-93页
        4.3.5 缺陷性原噬菌体PBP180的结构蛋白及质谱分析第93-94页
        4.3.6 缺陷性原噬菌体PBP180编码基因预测及分析第94-100页
        4.3.7 缺陷性原噬菌体PBP180与PBSX及B.pumilis AB94044和SAFR-032缺陷噬菌体编码原件比较分析第100-104页
    4.4 小结及讨论第104-105页
研究总结与展望第105-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20页
博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第120-121页
致谢第121-122页

论文共1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组蛋白甲基转移酶MLL1与SETD2在细胞信号转导调控中的功能研究
下一篇:刀额新对虾精氨酸激酶结构与折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