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导论 | 第17-28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8-21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8-20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20-21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21-25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三)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 第24-25页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五、创新点 | 第26-28页 |
第一章 追续权制度概述 | 第28-44页 |
第一节 追续权的概念 | 第29-30页 |
第二节 追续权诞生与发展状况 | 第30-34页 |
一、追续权的诞生 | 第30-31页 |
二、追续权的发展状况 | 第31-34页 |
第三节 追续权的性质 | 第34-40页 |
一、关于追续权性质的学说纷争 | 第35-37页 |
二、著作权法修订草案中对追续权性质的界定 | 第37页 |
三、对于追续权性质的再思考 | 第37-40页 |
第四节 追续权的特征 | 第40-44页 |
一、追续权的不可放弃性 | 第40-41页 |
二、追续权的不可让与性 | 第41页 |
三、追续权的可继承性 | 第41-42页 |
四、追续权的可分割性 | 第42页 |
五、追续权的可期待性 | 第42-44页 |
第二章 追续权制度的合理性研究 | 第44-77页 |
第一节 围绕追续权制度合理性的学术纷争与激辩 | 第44-55页 |
一、追续权制度与艺术家阶层利益的保障 | 第44-46页 |
二、追续权制度与艺术作品增值利益的分配 | 第46-48页 |
三、追续权制度与艺术品交易市场的移转 | 第48-50页 |
四、追续权制度与独立艺术家阶层及完善市场交易体系 | 第50-52页 |
五、追续权制度与契约严守法则 | 第52-54页 |
六、追续权制度与当代社会现实基础 | 第54-55页 |
第二节 追续权制度合理性的学理分析 | 第55-77页 |
一、追续权制度的法理学分析 | 第56-60页 |
二、追续权制度的民法学分析 | 第60-65页 |
三、追续权制度的知识产权法分析 | 第65-71页 |
四、追续权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 | 第71-77页 |
第三章 追续权制度的比较研究 | 第77-133页 |
第一节 国际条约中追续权制度考察及评析 | 第77-81页 |
一、《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 | 第77-78页 |
二、《发展中国家著作权保护突尼斯示范法》 | 第78-79页 |
三、欧盟《追续权指令》 | 第79-81页 |
第二节 大陆法系主要国家(地区)追续权制度考察及评析 | 第81-104页 |
一、法国追续权制度考察及评析 | 第81-88页 |
二、德国追续权制度考察及评析 | 第88-97页 |
三、意大利追续权制度考察及评析 | 第97-99页 |
四、其他有关国家及地区追续权制度考察 | 第99-104页 |
第三节 英美法系主要国家追续权制度考察及评析 | 第104-122页 |
一、美国追续权制度考察及评析 | 第104-108页 |
二、英国追续权制度考察及评析 | 第108-118页 |
三、澳大利亚追续权制度考察及评析 | 第118-122页 |
第四节 两大法系追续权制度基本规则的比较分析 | 第122-133页 |
一、立法体例和立法模式 | 第122-123页 |
二、追续权的主体 | 第123-124页 |
三、追续权的客体 | 第124-125页 |
四、追续权的行使 | 第125-131页 |
五、追续权的保护期限 | 第131-132页 |
六、追续权的限制 | 第132-133页 |
第四章 我国设立追续权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 | 第133-160页 |
第一节 我国设立追续权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 第133-136页 |
一、维护我国艺术家合法权益 | 第133页 |
二、保障我国艺术市场繁荣发展 | 第133-134页 |
三、鼓励国际艺术交流与竞争 | 第134-135页 |
四、促进《著作权法》完善与进步 | 第135-136页 |
第二节 我国设立追续权制度的实证研究 | 第136-152页 |
一、调研准备与基本情况介绍 | 第136-137页 |
二、调研数据的归纳与分析 | 第137-151页 |
三、调研的初步结论 | 第151-152页 |
第三节 我国设立追续权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 第152-160页 |
一、艺术市场的持续繁荣为我国引入追续权制度奠定了市场基础 | 第152-153页 |
二、政策法规的日臻完善为我国引入追续权制度提供了制度保障 | 第153-155页 |
三、国际成熟的立法经验为我国引入追续权制度提供了有益借鉴 | 第155-156页 |
四、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发展为我国引入追续权提供了组织条件 | 第156-160页 |
第五章 我国追续权制度的具体构建 | 第160-174页 |
第一节 追续权制度在我国的创设进程 | 第160-162页 |
一、追续权制度在我国著作权立法中曾长期缺失 | 第160-161页 |
二、此次著作权法修订草案中的追续权制度框架及评析 | 第161-162页 |
第二节 我国追续权制度设立的基本原则 | 第162-166页 |
一、公平正义原则 | 第162-163页 |
二、利益平衡原则 | 第163-164页 |
三、诚实信用原则 | 第164-165页 |
四、激励艺术家创作原则 | 第165页 |
五、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原则 | 第165-166页 |
第三节 我国设立追续权制度的立法建议 | 第166-172页 |
一、立法模式与体例选择 | 第166-167页 |
二、追续权的主体 | 第167-168页 |
三、追续权的客体 | 第168-169页 |
四、追续权的行使 | 第169-172页 |
第四节 我国追续权制度法律条款建议稿 | 第172-174页 |
结语 | 第174-176页 |
参考文献 | 第176-186页 |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86-187页 |
后记 | 第187-1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