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工作、社会管理、社会规划论文

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社会服务模式研究--以“四海一家”项目为例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2页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第14-16页
        (一) 研究缘起第14-15页
        (二) 研究意义第15-16页
    二、文献综述第16-20页
        (一) 国外研究第16-17页
        (二) 国内研究第17-19页
        (三) 研究评述第19-20页
    三、概念界定第20-22页
        (一) 流动儿童第20页
        (二) 城市适应第20-22页
第二章 研究设计第22-26页
    一、理论视角第22-23页
        (一)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第22页
        (二)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对社会工作的启示第22-23页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3-25页
        (一) 研究内容第23页
        (二) 研究方法第23-25页
    三、项目简介第25-26页
        (一) 项目服务对象第25页
        (二) 项目实施团队第25-26页
第三章 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问题预估第26-34页
    一、流动儿童城市适应中存在的问题第26-30页
        (一) 心理适应困难第26-27页
        (二) 行为适应不良第27-28页
        (三) 文化适应有限第28-29页
        (四) 社会参与不足第29-30页
    二、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的原因分析第30-34页
        (一) 微观系统层面的原因第30-31页
        (二) 中观系统层面的原因第31-32页
        (三) 外观系统层面的原因第32-33页
        (四) 宏观系统层面的原因第33-34页
第四章 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社会服务目标、内容、过程与策略第34-43页
    一、服务目标第34页
    二、服务内容第34-36页
    三、服务过程第36-40页
        (一) 心理适应篇:“遇见最好的自己”第36-37页
        (二) 行为适应篇:“成为最棒的自己”第37-38页
        (三) 文化适应篇:“揭开城市的面纱”第38-39页
        (四) 客观环境接纳篇:“走入城市的怀抱”第39-40页
    四、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的服务策略第40-43页
        (一) 以增能为导向的微观系统第40-41页
        (二) 以联通为导向的中观系统第41页
        (三) 以支持为导向的外观系统第41页
        (四) 以倡导为导向的宏观系统第41-43页
第五章 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社会服务评估第43-55页
    一、服务内容评估第43-45页
        (一) 服务内容紧扣城市适应主题第43页
        (二) 内容设计富有逻辑和体系第43-44页
        (三) 体现了客观环境的接纳第44页
        (四) 家庭介入不足和学校介入缺失第44-45页
    二、服务实施评估第45-48页
        (一) 工作团队第45页
        (二) 场地与设备第45-46页
        (三) 价值与理念第46-47页
        (四) 方法与技巧第47-48页
    三、服务成效评估第48-52页
        (一) 提升了服务对象的心理素质第48-49页
        (二) 促进了服务对象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行为习惯的调适第49-50页
        (三) 增强了服务对象对无锡的认识第50-51页
        (四) 激发了服务对象社会参与的意识和信心第51-52页
    四、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应用中的反思第52-55页
        (一) 过于强调环境的作用,易忽视服务对象能动性第52-53页
        (二) 多停留在说明层面,缺乏具体的操作方案第53页
        (三) 牵涉的系统过多,增加服务复杂度第53-54页
        (四) 更适宜个案服务和长期介入第54-55页
第六章 结论第55-57页
附录Ⅰ:儿童城市适应调查问卷第57-59页
附录Ⅱ:“四海一家”服务成效调查表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3页
致谢第63-64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消费社会语境中韩剧男性身体消费研究
下一篇:基于组织支持感的事业单位员工工作绩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