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2.1 关于中国钢铁行业现状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2 关于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钢铁产能合作的研究 | 第13-15页 |
1.2.3 关于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产能合作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5-16页 |
1.2.4 文献综述评述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7-19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第2章 中国钢铁行业事实描述 | 第19-27页 |
2.1 总体规模 | 第19-20页 |
2.1.1 粗钢生产规模 | 第19页 |
2.1.2 钢材进出口规模 | 第19-20页 |
2.2 产品结构 | 第20-22页 |
2.3 地区分布 | 第22-25页 |
2.3.1 全国分区域分布 | 第23-24页 |
2.3.2 主要省份分布 | 第24-25页 |
2.4 行业集中度 | 第25-27页 |
2.4.1 贝恩分类法 | 第25-26页 |
2.4.2 钢铁市场结构 | 第26-27页 |
第3章 “一带一路”国家钢铁需求分析 | 第27-42页 |
3.1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钢铁贸易现状 | 第27-31页 |
3.1.1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钢铁贸易规模 | 第27-28页 |
3.1.2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互补性 | 第28-30页 |
3.1.3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钢铁贸易区域分布 | 第30-31页 |
3.2 “一带一路”沿线区域钢铁未来需求 | 第31-42页 |
3.2.1 东亚地区钢铁未来需求 | 第31-32页 |
3.2.2 东南亚地区钢铁未来需求 | 第32-33页 |
3.2.3 西亚地区钢铁未来需求 | 第33-35页 |
3.2.4 南亚地区钢铁未来需求 | 第35-36页 |
3.2.5 中亚地区钢铁未来需求 | 第36-37页 |
3.2.6 欧洲地区钢铁未来需求 | 第37-42页 |
第4章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钢铁产能合作影响因素分析 | 第42-54页 |
4.1 经济环境因素分析 | 第42-47页 |
4.1.1 “一带一路”国家经济规模 | 第42-44页 |
4.1.2 “一带一路”国家经济增速 | 第44-46页 |
4.1.3 “一带一路”国家收入水平与投资发展周期 | 第46-47页 |
4.2 基础设施建设因素分析 | 第47-49页 |
4.3 制度因素分析 | 第49-50页 |
4.4 劳动力成本因素分析 | 第50-52页 |
4.5 地理距离因素分析 | 第52-54页 |
第5章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钢铁产能合作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54-60页 |
5.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 第54-55页 |
5.1.1 模型设定 | 第54-55页 |
5.1.2 变量选取 | 第55页 |
5.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55-56页 |
5.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第56-60页 |
5.3.1 实证检验 | 第56-57页 |
5.3.2 结果分析 | 第57-60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60-63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0-61页 |
6.1.1 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拉动钢铁产能合作 | 第60页 |
6.1.2 良好的经济发展促进钢铁产能合作 | 第60页 |
6.1.3 地理距离并非制约钢铁产能合作的瓶颈 | 第60页 |
6.1.4 劳动力成本与制度对钢铁产能合作的影响有限 | 第60-61页 |
6.2 对策建议 | 第61-63页 |
6.2.1 积极把握“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需求 | 第61页 |
6.2.2 合理选择钢铁产能合作国 | 第61页 |
6.2.3 正视地理距离、劳动力成本以及制度因素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后记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