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民法论文--知识产权论文--商标法论文

商标法“不良影响”条款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言第10-13页
第一章“不良影响”条款的规范性意义探究——条款涵义:何为“不良影响”?第13-30页
    一、遵循例示规定特点第13-15页
    二、参考国内解释资源第15-18页
        (一)词典释义第15页
        (二)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编写的《商标法释义》第15-16页
        (三)最高法发布的指导性文件第16页
        (四)商标局、商评委制定的《商标审查及审理标准》第16-18页
    三、追溯相关国际公约第18-25页
        (一)《巴黎公约》及其指南第18-24页
            1、《巴黎公约》第6条第19页
            2、《巴黎公约》第6条之五第19-21页
            3、《巴黎公约》第6条之五B小节第3项第21-22页
            4、《巴黎公约》“原样保留”原则与“不良影响”条款的关系第22-24页
        (二)《TRIPS协议》第24-25页
    四、借鉴国外立法第25-30页
        (一)欧盟第25-26页
        (二)美国第26页
        (三)德国第26-27页
        (四)法国第27-28页
        (五)英国第28页
        (六)日本第28-30页
第二章“不良影响”条款的规范性意义探究——条款定性:作为何者兜底?第30-42页
    一、关于条款定性的四种观点第30页
    二、针对观点二的质疑:基于立法技术与现实需求回应第30-32页
    三、针对观点三、四的质疑第32-42页
        (一)违背拒绝商标注册的规定体系第32-36页
            1、体系化梳理之一:根据拒绝商标注册理由的性质第32-34页
            2、体系化梳理之二:根据商标行政程序的流程与特点第34-36页
        (二)泛化“不良影响”条款保护的利益所指第36-42页
            1、商标法中的公共利益第37-39页
            2、“不良影响”条款保护的公共利益第39-42页
第三章“不良影响”条款的适用实践考察第42-52页
    一、现有实证研究综述第42-44页
        (一)“微信”案之前第42-43页
        (二)“微信”案之后第43-44页
        (三)小结第44页
    二、本文的实证分析第44-52页
        (一)研究目的与思路第44-45页
        (二)研究方法与步骤第45-46页
            1、选取数据库第45页
            2、初步案例检索第45-46页
            3、抽取样本第46页
            4、确定研究对象第46页
        (三)研究结果第46-52页
            1、“不良影响”条款的司法适用比例第46-47页
            2、未适用“不良影响”条款而适用其他拒绝注册理由的情况第47-48页
            3、法院与商标行政机关适用结论的一致性情况第48-49页
            4、“不良影响”条款的适用思路分析第49-52页
第四章“不良影响”条款的理性适用建议第52-62页
    一、确定逻辑起点:是否存在法律漏洞?第53-57页
    二、坚持适用原则:价值判断标志本身,不考虑任何使用因素第57-59页
        (一)论证角度之一:条款规定的直接所指第57-58页
        (二)论证角度之二:条款目的的应有之义第58-59页
    三、慎用原则例外:指定商品类别与使用主体的特殊考量第59-62页
结论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智慧教室的体验式学习模式研究--以初中化学为例
下一篇:论建筑工程“阴阳合同”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