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驾驶室及车身论文--驾驶室及车身的附件论文

某重型卡车自动空调系统匹配设计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3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11页
    1.2 空调系统概述第11-13页
    1.3 我国汽车空调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第13-16页
        1.3.1 我国汽车空调行业的发展历程第13-14页
        1.3.2 我国汽车空调的发展现状第14-15页
        1.3.3 国外汽车空调业的发展现状第15-16页
    1.4 汽车空调的发展方向第16-18页
        1.4.1 向全自动化方向发展第16页
        1.4.2 向提高舒适性方向发展第16页
        1.4.3 向小型轻量化方向发展第16-17页
        1.4.4 向环保型汽车空调发展第17页
        1.4.5 新能源车空调系统第17-18页
    1.5 汽车空调系统的改进第18-21页
    1.6 新型汽车空调系统第21-23页
第2章 汽车热负荷计算方法比较第23-28页
    2.1 空调系统开发流程第23-24页
    2.2 汽车热负荷常见方法第24-27页
        2.2.1 稳态传热计算方法第24-25页
        2.2.2 准稳态传热计算第25页
        2.2.3 非稳态传热计算第25-26页
        2.2.4 计算方法对比第26-27页
    2.3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3章 某重型卡车冷负荷计算第28-39页
    3.1 车体形状及原始条件第28页
    3.2 计算条件及相关参数确定第28-29页
        3.2.1 车室内、外气象参数第28-29页
    3.3 太阳辐射热对车室的热作用第29-32页
        3.3.1 太阳位置的确定第29-30页
        3.3.2 太阳直接辐射第30-31页
        3.3.3 太阳散射日射第31页
        3.3.4 夏季设计日逐时气温第31-32页
        3.3.5 室外空气综合温度第32页
    3.4 传递函数计算冷负荷第32-34页
        3.4.1 Z传递函数第33页
        3.4.2 用Z传递函数法计算围护结构的得热量第33-34页
        3.4.3 用Z传递函数法计算冷负荷第34页
    3.5 各部分冷负荷的计算第34-38页
        3.5.1 车体瞬变传热所形成的冷负荷第34-35页
        3.5.2 车体稳态传热所形成的冷负荷第35页
        3.5.3 玻璃窗瞬变传热所形成的冷负荷第35-36页
        3.5.4 透过玻璃窗日射得热引起的冷负荷第36页
        3.5.5 室外空气冷负荷第36-37页
        3.5.6 车室内驾驶人员及来自各散发的热量引起的冷负荷第37页
        3.5.7 车室内仪器、设备、照明等用电散热造成的冷负荷第37-38页
    3.6 计算结果第38页
    3.7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4章 某重型卡车汽车自动空调系统的设计第39-56页
    4.1 自动空调与手动空调差别第39页
    4.2 自动空调逻辑设计第39-44页
        4.2.1 控制器系统功能模块设计第39-40页
        4.2.2 内部电器原理图设计第40-41页
        4.2.3 压缩机自动控制设计第41页
        4.2.4 风机风速自动控制设计第41页
        4.2.5 吹风模式的自动控制设计第41-42页
        4.2.6 内外循环自动控制设计第42页
        4.2.7 水阀开启度自动控制设计第42-44页
    4.3 压缩机的选型第44-45页
        4.3.1 循环状态点确定第44页
        4.3.2 热力循环计算第44-45页
        4.3.3 压缩机选配第45页
    4.4 膨胀阀的选择第45页
    4.5 蒸发器的设计第45-51页
        4.5.1 工况参数第45页
        4.5.2 蒸发器几何尺寸设计第45-46页
        4.5.3 确定空气在蒸发器内的状态变化过程第46-47页
        4.5.4 循环空气量计算第47页
        4.5.5 蒸发器空气侧热交换系数的计算第47-49页
        4.5.6 管内制冷剂蒸发过程时换热系数的计算第49页
        4.5.7 传热系数及传热温差的计算第49页
        4.5.8 单位热流量及蒸发器结构尺寸的确定第49-50页
        4.5.9 氟利昂流动阻力的计算第50-51页
    4.6 冷凝器的设计第51-55页
        4.6.1 设计工况参数确定第51页
        4.6.2 几何参数的确定第51-52页
        4.6.3 确定冷凝器热负荷及空气流量第52页
        4.6.4 计算空气侧换热系数及翅片效率第52-53页
        4.6.5 计算管内侧冷凝换热系数第53页
        4.6.6 计算传热系数及传热面积第53-54页
        4.6.7 确定冷凝器的结构尺寸第54-55页
        4.6.8 计算空气侧阻力及选定风机第55页
    4.7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5章 结果分析第56-63页
    5.1 整车 40 km / h时空调系统的制冷性能第56-60页
        5.1.1 试验条件第56页
        5.1.2 试验过程介绍第56-58页
        5.1.3 试验结果第58-59页
        5.1.4 结果分析第59-60页
    5.2 整车怠速时空调系统的制冷性能第60-61页
        5.2.1 试验条件第60页
        5.2.2 试验结果第60页
        5.2.3 结果分析第60-61页
        5.2.4 自动空调系统与原空调系统比较第61页
    5.3 本章小结第61-63页
总结与展望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68页
致谢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面向车联网的协同自适应巡航控制研究
下一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自动变速器电液控制模块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