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5页 |
1.1 引言 | 第9-11页 |
1.2 均相光催化分解水产氢体系的研究 | 第11-22页 |
1.2.1 均相光催化产氢体系的分类 | 第11-12页 |
1.2.2 与均相光催化产氢相关的基础光化学理论 | 第12-13页 |
1.2.3 均相光催化产氢体系中光敏剂的研究 | 第13-16页 |
1.2.4 非贵金属配合物催化剂的研究 | 第16-22页 |
1.3 基于大环草酰胺配体配合物的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1.4 本课题选题意义及主要工作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基于大环草酰胺配体铜、镍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表征 | 第25-44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5-42页 |
2.2.1 试剂与实验仪器 | 第25-27页 |
2.2.2 配体的合成及表征 | 第27-28页 |
2.2.3 配合物的合成 | 第28-31页 |
2.2.4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31-41页 |
2.2.5 配合物的热重分析 | 第41-4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三章 基于大环草酰胺配体铜、镍配合物可见光催化产氢性能的研究 | 第44-69页 |
3.1 引言 | 第44-4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5-47页 |
3.2.1 试剂与实验仪器 | 第45-46页 |
3.2.2 催化循环数TON | 第46页 |
3.2.3 光催化产氢实验 | 第46-47页 |
3.3 光催化产氢体系产氢性能的研究 | 第47-57页 |
3.3.1 光催化产氢体系的对比实验 | 第47-48页 |
3.3.2 反应条件对光催化产氢体系活性的影响 | 第48-55页 |
3.3.3 催化剂结构对光催化产氢体系产氢活性的影响 | 第55-57页 |
3.4 光催化产氢体系稳定性的研究 | 第57-61页 |
3.4.1 光催化产氢体系稳定性的初步研究 | 第57-58页 |
3.4.2 光催化产氢体系后固体成分的分析 | 第58-59页 |
3.4.3 光催化产氢体系中光敏剂EY的变化 | 第59-61页 |
3.5 光催化产氢体系电子转移过程的初步研究 | 第61-67页 |
3.5.1 猝灭常数 | 第62页 |
3.5.2 催化剂对曙红EY的氧化猝灭 | 第62-66页 |
3.5.3 三乙胺对曙红EY的还原猝灭 | 第66-67页 |
3.5.4 汞中毒实验 | 第6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总结和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附录 | 第76-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