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各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的疾论文--家畜论文--牛论文

TLRs介导M.bovis感染牛乳腺上皮细胞调控机制研究

摘要第9-12页
ABSTRACT第12-15页
缩略语表第16-18页
1 前言第18-30页
    1.1 研究问题的由来第18页
    1.2 文献综述第18-29页
        1.2.1 奶牛乳腺炎的研究进展第18-21页
        1.2.2 支原体的研究进展第21-26页
        1.2.3 M. bovis诱导乳腺免疫研究进展第26-29页
    1.3 研究目的第29-30页
2 原代BMECs的提取培养第30-38页
    2.1 试验材料第30-31页
        2.1.1 试验动物第30页
        2.1.2 主要试剂及耗材第30页
        2.1.3 主要仪器第30页
        2.1.4 细胞消化液、培养液及冻存液第30-31页
    2.2 试验方法第31-33页
        2.2.1 BMECs的提取第31-32页
        2.2.2 BMECs的鉴定第32页
        2.2.3 BMECs的培养第32-33页
        2.2.4 细胞生长曲线的绘制第33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33-37页
        2.3.1 BMECs提取结果第33-34页
        2.3.2 BMECs的鉴定第34-35页
        2.3.3 BMECs的培养特性第35-36页
        2.3.4 BMECs的生长曲线第36-37页
    2.4 小结第37-38页
3 M. bovis感染BMECs模型的建立第38-50页
    3.1 试验材料第38-39页
        3.1.1 试验主要试剂第38页
        3.1.2 试验主要仪器及耗材第38页
        3.1.3 主要试剂配方第38-39页
        3.1.4 qPCR相关引物第39页
    3.2 试验方法第39-43页
        3.2.1 牛支原体菌株的准备第39页
        3.2.2 M. bovis生长曲线的绘制第39-40页
        3.2.3 BMECs外源支原体检测第40页
        3.2.4 M. bovis感染BMECs共培养体系建立第40-41页
        3.2.5 细胞活力试验第41页
        3.2.6 mRNA的提取与qPCR试验第41-43页
        3.2.7 数据分析与统计第43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43-49页
        3.3.1 M. bovis生长曲线第43-44页
        3.3.2 BMECs外源支原体检测第44-45页
        3.3.3 M. bovis与BMECs共培养诱导炎性基因上调第45-49页
    3.4 小结第49-50页
4 M. bovis触发BMECs活化TLRs的筛选及TLRs交叉对话第50-65页
    4.1 试验材料第50-53页
        4.1.1 试验主要试剂第50页
        4.1.2 试验主要仪器及耗材第50页
        4.1.3 试验主要试剂配方第50-52页
        4.1.4 qPCR相关引物第52-53页
    4.2 试验方法第53-56页
        4.2.1 牛支原体菌株的准备第53页
        4.2.2 M. bovis感染BMECs共培养体系建立第53页
        4.2.3 mRNA的提取与qPCR试验第53页
        4.2.4 细胞总蛋白的提取与Western blot试验第53-55页
        4.2.5 免疫共沉淀第55页
        4.2.6 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第55-56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56-64页
        4.3.1 正常BMECs表达TLRs第56页
        4.3.2 M. bovis感染BMECs后关键TLRs的筛选第56-62页
        4.3.3 TLRs之间的交叉对话第62-64页
    4.4 小结第64-65页
5 M. bovis诱导BMECs产生炎性信号通路的解析第65-71页
    5.1 试验材料第65-66页
        5.1.1 试验主要试剂第65页
        5.1.2 试验主要仪器及耗材第65页
        5.1.3 试验主要试剂配方第65页
        5.1.4 qPCR相关引物第65-66页
    5.2 试验方法第66页
        5.2.1 牛支原体菌株的准备第66页
        5.2.2 BMECs与M. bovis共培养第66页
        5.2.3 mRNA的提取与qPCR试验第66页
        5.2.4 细胞总蛋白的提取与Western blot试验第66页
        5.2.5 NF-κB抑制剂PDTC的应用第66页
        5.2.6 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第66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66-70页
        5.3.1 M. bovis感染BMECs后TLRs级联信号通路分子的变化第66-68页
        5.3.2 M. bovis感染BMECs后炎性信号通路分子的变化第68-69页
        5.3.3 PDTC对NF-κB信号通路的抑制第69-70页
    5.4 小结第70-71页
6 讨论第71-77页
    6.1 BMECs的分离培养特性第71-72页
        6.1.1 原代BMECs的提取方法第71页
        6.1.2 原代BMECs的鉴定第71-72页
        6.1.3 原代BMECs的培养第72页
    6.2 M. bovis感染BMECs体外模型的建立第72-73页
        6.2.1 模型的建立第72-73页
        6.2.2 炎性/趋化因子的表达第73页
    6.3 M. bovis感染BMECs引起TLRs的变化以及TLRs的交叉对话第73-75页
        6.3.1 M. bovis感染BMECs引起TLRs的变化第74页
        6.3.2 M. bovis感染BMECs后TLRs之间的交叉对话第74-75页
    6.4 M. bovis感染BMECs触发的炎性信号通路第75-76页
    6.5 三株M. bovis感染BMECs引起免疫反应的差异第76-77页
7 结论第77-79页
本研究的创新特色与不足第79-80页
进一步工作的建议/设想第80-81页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96页
致谢第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苜蓿青贮用乳酸菌的选育
下一篇:组蛋白乙酰化对小鼠体外卵母细胞和胚胎发育的影响及早期胚胎组蛋白乙酰化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