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8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一 文献资料法 | 第17页 |
二 观察研究法 | 第17页 |
三 问卷调查法 | 第17页 |
四 访谈法 | 第17页 |
第四节 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公共理性概述及其培育的价值意蕴 | 第18-27页 |
第一节 公共理性概述 | 第18-23页 |
一 公共理性的内涵及特征 | 第18-20页 |
二 公共理性相关概念解析 | 第20-21页 |
三 大学生公共理性的内涵及特征 | 第21-23页 |
第二节 大学生公共理性培育的价值意蕴 | 第23-27页 |
一 大学生公共理性培育的社会价值 | 第23-24页 |
二 大学生公共理性培育的个体价值 | 第24-27页 |
第三章 大学生公共理性现状调查及分析 | 第27-51页 |
第一节 大学生公共理性调查基本情况 | 第27页 |
一 调查背景和意义 | 第27页 |
二 调查对象和内容 | 第27页 |
三 调查问卷的收发情况和受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 第27页 |
第二节 大学生公共理性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 第27-44页 |
一 大学生对公共理性的认知状况 | 第27-28页 |
二 大学生国家意识的状况 | 第28-30页 |
三 大学生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的状况 | 第30-31页 |
四 大学生公共道德的状况 | 第31-38页 |
五 大学生公共参与的状况 | 第38-41页 |
六 大学生公共责任的状况 | 第41-43页 |
七 大学生宽容精神的状况 | 第43-44页 |
第三节 大学生公共理性存在的问题 | 第44-46页 |
一 大学生公共理性知识缺乏 | 第45页 |
二 大学生公共理性认知存在偏差 | 第45页 |
三 大学生公共理性知行缺乏统一 | 第45-46页 |
第四节 大学生公共理性缺乏的成因 | 第46-51页 |
一 传统文化中对公共理性认识不够 | 第46-47页 |
二 公共文化相对匮乏 | 第47页 |
三 公共规范不完善 | 第47-48页 |
四 公共理性教育不够 | 第48-49页 |
五 大学生公共生活中的自律意识不强 | 第49-51页 |
第四章 大学生公共理性培育的思路 | 第51-66页 |
第一节 教育者积极传授公共价值观 | 第51-56页 |
一 教育者应不断丰富公共理性的内涵 | 第51-53页 |
二 教育者应依靠德育课堂主渠道教授公共理性知识 | 第53-55页 |
三 教育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公共价值观 | 第55页 |
四 教育者要努力提升自身修养,积极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 第55-56页 |
第二节 拓宽大学生公共实践载体,提高公共参与能力 | 第56-62页 |
一 学校应以学生团体为组织,拓宽公共生活空间 | 第56-57页 |
二 学校应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锻炼公共参与能力 | 第57-58页 |
三 学校应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公共理性文化环境 | 第58-61页 |
四 学校应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 | 第61-62页 |
第三节 大学生应积极参与公共生活,提高公共意识 | 第62-66页 |
一 大学生应增强主体意识,养成独立人格 | 第62页 |
二 大学生应强化自我教育,提升个人修养 | 第62-64页 |
三 大学生应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履行公共责任 | 第64页 |
四 大学生应努力追求公共善,遵守公共道德 | 第64-66页 |
结语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附录:大学生公共理性调查问卷 | 第72-7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