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监察权研究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一、国家监察权的基本理论 | 第11-18页 |
(一) 国家监察权的定义和性质 | 第11-13页 |
1. 国家监察权的定义 | 第11-12页 |
2. 国家监察权的性质 | 第12-13页 |
(二) 国家监察权的基本特征 | 第13-15页 |
1. 监察主体的独立性 | 第13-14页 |
2. 监察客体的公开性 | 第14-15页 |
3. 监察手段的强制性 | 第15页 |
(三) 国家监察权的地位 | 第15-18页 |
1. 监察权在立法中居于重要地位 | 第15-16页 |
2. 监察权在行政执法中居于核心地位 | 第16-17页 |
3. 国家监察权是防治腐败的关键 | 第17-18页 |
二、我国国家监察权的历史沿革 | 第18-23页 |
(一) 古代监察权的行使 | 第18-20页 |
1. 御史制度 | 第18-19页 |
2. 谏官制度 | 第19-20页 |
(二) 古代监察权的思想渊源与核心 | 第20-21页 |
1. 依附皇权 | 第20-21页 |
2. 重典治吏 | 第21页 |
(三) 古代监察权的启示 | 第21-23页 |
1. 监察权应当公开 | 第21-22页 |
2. 最高权力应当受到监察 | 第22-23页 |
3. 监察主体应当独立 | 第23页 |
三、域外监察权的考察与启示 | 第23-27页 |
(一) 域外监察权的考察 | 第23-24页 |
1. 古代希腊、罗马的监察权 | 第23-24页 |
2. 西方议会监察权 | 第24页 |
(二) 域外监察权的启示 | 第24-27页 |
1. 监察权是民主制度的保证 | 第24-25页 |
2. 监察权是实现权力分立的重要形式 | 第25页 |
3. 监察权依赖于民主基础 | 第25-27页 |
四、国家监察权的配置原则和宪法地位 | 第27-35页 |
(一) 国家监察权配置的基本原则 | 第27-31页 |
1. 坚持党的领导 | 第27-28页 |
2.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人大监督 | 第28-29页 |
3. 坚持依法治权和依法控权相结合的原则 | 第29-30页 |
4. 坚持独立、高效、权威的原则 | 第30-31页 |
(二) 确立监察权的宪法地位 | 第31-35页 |
1. 确立国家监察权宪法地位的必要性 | 第32-33页 |
2. 确立国家监察权宪法地位的可行性 | 第33-35页 |
五、国家监察权基本架构 | 第35-44页 |
(一) 国家监察体系的基本思路 | 第35-38页 |
1. 将国内外有益经验与我国实践相结合 | 第35-36页 |
2. 国家监察体系的构建应当符合宪法精神和原则 | 第36-37页 |
3. 以建立权威、集中、高效的监察体制为核心目标 | 第37页 |
4. 将试点工作与全局部署相结合 | 第37-38页 |
(二) 国家监察体系的领导机构设置 | 第38-39页 |
1. 监察体制改革应获得人大授权 | 第38-39页 |
2. 国家监察体系不再是党内监督制度 | 第39页 |
(三) 国家反腐败监察体系的职权配置与运行 | 第39-41页 |
1. 监督权 | 第39-40页 |
2. 调查权 | 第40页 |
3. 处置权 | 第40-41页 |
(四) 国家监察体系的职能机构与法律完善 | 第41-44页 |
1. 制定监察责任制度 | 第41-42页 |
2. 监察机关之调查权应受法律制约 | 第42页 |
3. 充分保障监察对象的权利 | 第42页 |
4. 国家监察体系的法律完善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