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6页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二、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1-12页 |
(一) 研究的思路 | 第11页 |
(二) 研究的方法 | 第11-12页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框架 | 第12-14页 |
(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二) 研究的基本框架 | 第13-14页 |
四、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4-16页 |
(一)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4页 |
(二)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14-16页 |
第二章 中小企业融资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31页 |
一、理论基础 | 第16-26页 |
(一) 中小企业的界定 | 第16-18页 |
(二) 中小企业融资理论 | 第18-26页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第26-31页 |
(一)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26-28页 |
(二)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28-30页 |
(三)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合肥市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 | 第31-33页 |
一、银行信贷融资难 | 第31页 |
二、融资成本不断提高 | 第31-32页 |
三、融资渠道单一 | 第32页 |
四、国家帮扶不足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合肥市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3-40页 |
一、企业自身原因分析 | 第33-34页 |
二、外部原因分析 | 第34-39页 |
(一) 金融机构方面原因 | 第34-36页 |
(二) 政府方面原因 | 第36-38页 |
(三) 资本市场方面原因 | 第38页 |
(四) 非正规金融方面原因 | 第38-39页 |
三、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五章 合肥市C公司融资困境及其解决措施 | 第40-46页 |
一、C公司基本情况 | 第40-41页 |
(一) C公司基本情况简介 | 第40页 |
(二) C公司经营状况分析 | 第40-41页 |
二、C公司融资经历 | 第41-42页 |
(一) 种子期 | 第41页 |
(二) 创建期 | 第41页 |
(三) 成长期 | 第41-42页 |
三、C公司融资中遇到的主要困境 | 第42-44页 |
(一) 银行借贷难 | 第42-43页 |
(二) 政府帮扶不够 | 第43页 |
(三) 其他融资渠道少 | 第43-44页 |
四、C公司解决融资困境的主要措施 | 第44-45页 |
(一) 推进企业改革,提高竞争能力 | 第44页 |
(二) 调整产品结构,转变经营方式 | 第44页 |
(三) 提高资金效率,争取银行支持 | 第44-45页 |
(四) 加强法制观念,提高企业信誉 | 第45页 |
(五) 拓展融资渠道,多方寻求支持 | 第45页 |
五、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六章 C公司融资启示及合肥市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主要破解对策 | 第46-54页 |
一、企业应加快自身改造,尽快提高融资能力 | 第46页 |
二、金融机构应转变观念,推动信贷制度改革 | 第46-48页 |
(一) 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 | 第46-47页 |
(二) 积极扩大中小企业信贷投放规模 | 第47页 |
(三) 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特点金融产品 | 第47页 |
(四) 适当降低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 | 第47-48页 |
(五) 开辟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绿色通道" | 第48页 |
(六) 扩大与担保机构的合作范围 | 第48页 |
三、政府应完善融资机制,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 第48-52页 |
(一) 建立中小企业培育机制 | 第48页 |
(二) 摸清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 第48-49页 |
(三) 差别扶持中小企业融资 | 第49页 |
(四) 适度承担金融、担保机构风险 | 第49-50页 |
(五) 加大对金融、担保机构的考评力度 | 第50页 |
(六) 发挥财政资金信贷引导作用 | 第50页 |
(七) 丰富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 | 第50页 |
(八) 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 | 第50-51页 |
(九) 优化提升政府服务工作效能 | 第51页 |
(十) 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环境建设 | 第51-52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7页 |
一、主要结论 | 第54-55页 |
二、未来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