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6-2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6-2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1.3 研究范围界定 | 第21-2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22-32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22-27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27-32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32页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第32-34页 |
1.3.1 主要内容 | 第32-34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3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1.5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35-36页 |
1.5.1 论文的创新点 | 第35页 |
1.5.2 论文的不足 | 第35-36页 |
第2章 美国与新兴经济体贸易的理论基础 | 第36-46页 |
2.1 美国与新兴经济体贸易理论基础的演进 | 第36-42页 |
2.1.1 古典与新古典贸易相关理论 | 第36-38页 |
2.1.2 新贸易理论下的相关理论 | 第38-40页 |
2.1.3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新发展下的相关贸易理论 | 第40-41页 |
2.1.4 其他相关贸易理论 | 第41-42页 |
2.2 美国与新兴经济体贸易增长的理论机理 | 第42-45页 |
2.2.1 生产要素条件与贸易增长 | 第42-43页 |
2.2.2 需求总量变动与贸易增长 | 第43-44页 |
2.2.3 需求结构变动与贸易增长 | 第44-4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3章 美国与新兴经济体贸易发展演进 | 第46-88页 |
3.1 美国与新兴经济体贸易发展历程 | 第46-52页 |
3.1.1 平稳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 | 第48页 |
3.1.2 发展起步阶段:20世纪90年代 | 第48-50页 |
3.1.3 快速发展阶段:21世纪以来 | 第50-52页 |
3.2 美国与新兴经济体贸易发展的结构特征分析 | 第52-67页 |
3.2.1 美国与新兴经济体贸易市场结构分析 | 第52-58页 |
3.2.2 美国与新兴经济体贸易商品结构分析 | 第58-63页 |
3.2.3 美国与新兴经济体贸易分工结构分析 | 第63-67页 |
3.3 美国与新兴经济体贸易发展特征分析 | 第67-77页 |
3.3.1 美国与新兴经济体贸易竞争性衡量 | 第67-70页 |
3.3.2 美国与新兴经济体贸易互补性衡量 | 第70-77页 |
3.4 美国与细分类型下的新兴经济体贸易发展分析 | 第77-86页 |
3.4.1 美国与农产品和能源密集型新兴经济体贸易发展分析 | 第77-80页 |
3.4.2 美国与劳动和技术密集型新兴经济体贸易发展分析 | 第80-8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4章 美国与新兴经济体贸易的分解与度量 | 第88-118页 |
4.1 模型的理论分析与构建 | 第88-95页 |
4.1.1 理论基础与因素解析 | 第88-90页 |
4.1.2 模型设定与构建 | 第90-94页 |
4.1.3 样本界定及数据来源 | 第94-95页 |
4.2 美国对新兴经济体出口增长的CMS模型解析 | 第95-107页 |
4.2.1 基于总体视角的CMS解析 | 第95-100页 |
4.2.2 基于新兴经济体分类视角的CMS解析 | 第100-106页 |
4.2.3 主要结论及原因分析 | 第106-107页 |
4.3 美国对新兴经济体进口增长的CMS解析 | 第107-117页 |
4.3.1 基于总体视角的CMS解析 | 第107-110页 |
4.3.2 基于新兴经济体分类视角的CMS解析 | 第110-116页 |
4.3.3 主要结论及原因分析 | 第116-11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第5章 美国与新兴经济体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 第118-133页 |
5.1 美国与新兴经济体贸易影响因素指标分析 | 第118-121页 |
5.1.1 需求因素方面 | 第118-119页 |
5.1.2 结构因素方面 | 第119页 |
5.1.3 竞争力因素方面 | 第119-121页 |
5.1.4 其他因素 | 第121页 |
5.2 美国对新兴经济体出口贸易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121-127页 |
5.2.1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说明 | 第121-123页 |
5.2.2 基于总体视角分析 | 第123-125页 |
5.2.3 基于新兴经济体分类视角分析 | 第125-127页 |
5.3 美国对新兴经济体进口贸易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127-132页 |
5.3.1 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 第127-128页 |
5.3.2 基于总体视角分析 | 第128-130页 |
5.3.3 基于新兴经济体分类视角分析 | 第130-13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32-133页 |
第6章 美国与新兴经济体贸易潜力分析 | 第133-153页 |
6.1 美国对新兴经济体出口贸易潜力分析 | 第133-139页 |
6.1.1 美国对新兴经济体出口贸易潜力测度 | 第133-134页 |
6.1.2 美国对新兴经济体出口贸易潜力类型分析 | 第134-139页 |
6.2 美国对新兴经济体进口贸易潜力分析 | 第139-144页 |
6.2.1 美国对新兴经济体进口贸易潜力测度 | 第139页 |
6.2.2 美国对新兴经济体进口贸易潜力类型分析 | 第139-144页 |
6.3 美国与新兴经济体贸易潜力结构比较分析 | 第144-151页 |
6.3.1 美国与新兴经济体贸易市场结构潜力比较分析 | 第144-147页 |
6.3.2 美国与新兴经济体贸易产品结构潜力比较分析 | 第147-15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51-153页 |
第7章 启示与抉择 | 第153-162页 |
7.1 美国与新兴经济体贸易发展下的中国启示 | 第153-154页 |
7.2 中美贸易合作的战略抉择 | 第154-161页 |
7.2.1 基于内生条件的中美贸易合作战略抉择 | 第154-156页 |
7.2.2 基于外生条件的中美贸易合作战略抉择 | 第156-161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161-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162-173页 |
致谢 | 第173-17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174-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