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高固液比下废旧锌锰电池生物淋沥的特性、机理和资源化利用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5-33页
    1.1 选题背景第15-16页
    1.2 废旧电池国内外污控现状第16-24页
        1.2.1 废旧电池的产生及危害第16-18页
        1.2.2 废旧电池管理法规及政策第18-19页
        1.2.3 废旧锌锰电池回收处理技术现状第19-23页
        1.2.4 存在问题第23-24页
    1.3 废旧电池生物淋沥处理新技术第24-30页
        1.3.1 生物淋沥技术第24-26页
        1.3.2 生物淋沥技术处理废旧电池第26-29页
        1.3.3 淋沥技术面临的主要挑战第29-30页
    1.4 废旧锌锰电池生物技术研究的方向第30-31页
        1.4.1 淋沥过程机理的研究第30页
        1.4.2 优化淋沥工艺参数的研究第30-31页
        1.4.3 强化生物淋沥措施的研究第31页
        1.4.4 淋沥液锌锰回收的研究第31页
    1.5 研究目标和内容第31-33页
        1.5.1 研究目标第31-32页
        1.5.2 研究内容第32-33页
第2章 废旧锌锰电池锌锰元素的分析表征第33-49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33-36页
        2.1.1 废旧锌锰电池分类第33-34页
        2.1.2 废旧锌锰电池样品准备第34-35页
        2.1.3 BCR和化学分析第35页
        2.1.4 SEM-EDX和XRD分析第35-36页
        2.1.5 FT-IR、TG/DTA分析第36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36-47页
        2.2.1 废旧电池主要成分的组成特征第36-37页
        2.2.2 废旧电池锌锰的连续提取形态特征第37-38页
        2.2.3 废旧电池的形貌特征第38-42页
        2.2.4 废旧电池主要成分的化学组成特征第42-45页
        2.2.5 废旧电池的热重分析和红外特征第45-47页
    2.3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3章 高固液比废旧锌锰电池生物浸提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第49-67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49-55页
        3.1.1 废旧锌锰电池样品的准备第49页
        3.1.2 淋沥菌株及培养第49-52页
        3.1.3 废旧锌锰电池的生物淋沥实验第52-54页
        3.1.4 主要仪器和条件第54-55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55-66页
        3.2.1 能源底物浓度对溶出效率的影响第55-57页
        3.2.2 淋沥培养温度对溶出效率的影响第57-59页
        3.2.3 初始pH值对溶出效率的影响第59-60页
        3.2.4 淋沥过程外加酸对淋沥效率的影响第60-61页
        3.2.5 电池材料粒径对淋沥效率的影响第61-63页
        3.2.6 摇床速率对淋沥效率的影响第63-64页
        3.2.7 表面活性剂对淋沥效率的影响第64-66页
    3.3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4章 高固液比废旧锌锰电池生物淋沥工艺条件优化的研究第67-84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67-71页
        4.1.1 废旧锌锰电池样品的准备第67页
        4.1.2 单因素实验研究第67页
        4.1.3 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第67-69页
        4.1.4 响应面实验设计第69-70页
        4.1.5 菌株培养及淋沥实验第70页
        4.1.6 XRD、SEM-EDX分析第70-71页
        4.1.7 主要仪器和条件第71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71-82页
        4.2.1 P-B实验筛选分析第71-72页
        4.2.2 模型拟合和验证第72-75页
        4.2.3 生物淋沥过程各因素的交互作用第75-78页
        4.2.4 生物淋沥过程主因素分析第78-80页
        4.2.5 淋沥前后样品形貌分析第80-82页
    4.3 本章小结第82-84页
第5章 胞外多聚物促进废旧锌锰电池生物淋沥及其机理研究第84-109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84-87页
        5.1.1 废旧锌锰电池样品的准备第84页
        5.1.2 模拟胞外多聚物促进生物淋沥实验第84-85页
        5.1.3 混合菌株培养及胞外多聚物提取第85页
        5.1.4 胞外多聚物促进生物淋沥实验第85页
        5.1.5 SEM、TEM、三维荧光、接触角和表面能测定第85-86页
        5.1.6 主要仪器和条件第86-87页
    5.2 结果与讨论第87-108页
        5.2.1 模拟胞外多聚物对溶出效率的影响第87-90页
        5.2.2 混合菌胞外多聚物对溶出效率的影响第90-95页
        5.2.3 生物淋沥过程胞外多聚物组成及特征变化第95-102页
        5.2.4 胞外多聚物的作用及生物淋沥机制第102-108页
    5.3 本章小结第108-109页
第6章 三价铁促进废旧锌锰电池生物淋沥及其电化学机制第109-124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109-111页
        6.1.1 淋沥菌株及培养第109页
        6.1.2 外源三价铁化学及生物浸出实验第109-110页
        6.1.3 不同外源三价铁浓度生物淋沥实验第110页
        6.1.4 样品微区特征表征第110页
        6.1.5 电化学测量第110-111页
    6.2 结果及讨论第111-123页
        6.2.1 外源Fe_(3+)离子对化学模拟及生物淋沥溶出效率的影响第111-113页
        6.2.2 外源Fe_(3+)离子浓度对生物淋沥溶出效率的影响第113-114页
        6.2.3 XRD、SEM-EDX分析第114-115页
        6.2.4 开路电压和塔菲尔曲线分析第115-119页
        6.2.5 交流阻抗分析第119-123页
    6.3 本章小结第123-124页
第7章 金属阳离子催化废旧锌锰电池生物淋沥过程的研究第124-137页
    7.1 材料与方法第124-125页
        7.1.1 生物淋沥混合菌培养第124页
        7.1.2 金属阳离子催化生物浸出实验第124-125页
        7.1.3 SEM-EDX和XRD分析第125页
        7.1.4 主要仪器和条件第125页
    7.2 结果与讨论第125-135页
        7.2.1 不同金属阳离子催化生物淋沥效果第125-127页
        7.2.2 Cu_(2+)离子浓度对生物浸提催化效率的影响第127-128页
        7.2.3 Cu_(2+)离子催化生物浸出机理的探讨第128-133页
        7.2.4 Cu_(2+)离子催化生物淋沥动力学分析第133-135页
    7.3 本章小结第135-137页
第8章 废旧锌锰电池生物淋沥-水热法优化制备锰锌铁氧体第137-150页
    8.1 材料与方法第137-140页
        8.1.1 制备用生物淋沥液准备第137页
        8.1.2 锌锰铁氧体制备工艺第137-138页
        8.1.3 锌锰铁氧体表征分析第138-139页
        8.1.4 一体化生物淋沥-锰锌铁氧体中试设备的研发第139-140页
    8.2 结果与讨论第140-148页
        8.2.1 废旧锌锰电池生物淋沥第140页
        8.2.2 不同配比锰锌铁氧体的制备第140页
        8.2.3 不同配比锰锌铁氧体性能表征分析第140-146页
        8.2.4 软磁材料中试设备淋沥效率及产品性能分析第146-148页
    8.3 本章小结第148-150页
结论第150-154页
参考文献第154-17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第171-172页
致谢第172-173页
作者简介第173页

论文共1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废旧锂离子电池的回收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下一篇:车用尿素SCR系统NH3泄漏抑制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