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微流控芯片和质谱技术在药物筛选中的研究与应用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主要符号对照表第8-10页
第1章 引言第10-26页
    1.1 药物筛选的传统方法第10-12页
        1.1.1 动物实验法第10-11页
        1.1.2 组织器官实验法第11-12页
        1.1.3 细胞分子筛选法第12页
    1.2 药物筛选的新技术第12-13页
    1.3 微流控芯片技术在药物筛选中的应用第13-19页
        1.3.1 微流控芯片技术简介第13-14页
        1.3.2 微流控芯片在分子水平药物筛选中第14-15页
        1.3.3 微流控芯片上基于细胞水平的药物筛选第15-17页
        1.3.4 微流控芯片上基于组织器官水平的药物筛选第17-19页
    1.4 代谢组学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第19-24页
        1.4.1 代谢组学技术简介第19-22页
        1.4.2 代谢组学在药物作用机制中的研究与应用第22-24页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其意义第24-26页
第2章 构建微流控芯片血脑屏障模型进行中枢神经系统类药物筛选第26-45页
    2.1 引言第26-31页
        2.1.1 血脑屏障结构及其模型第26-29页
        2.1.2 脑部结构及其模型第29-30页
        2.1.3 质谱检测技术在微流控芯片中应用第30-31页
    2.2 实验部分第31-36页
        2.2.1 试剂与材料第31页
        2.2.2 细胞培养第31页
        2.2.3 微流控芯片的设计与制作第31-34页
        2.2.4 微流控芯片内的细胞培养第34页
        2.2.5 μBBB模型的表征第34-35页
        2.2.6 MTT实验评测舒尼替尼对hCMEC/D3细胞的毒性第35页
        2.2.7 质谱条件优化第35-36页
        2.2.8 微流控芯片内舒尼替尼的毒性分析第36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6-43页
        2.3.1 μBBB模型的构建及其表征第36-38页
        2.3.2 MTT实验作舒尼替尼的毒性实验第38-39页
        2.3.3 微固相萃取(μSPE)芯片的表征第39页
        2.3.4 芯片内舒尼替尼的渗透性实验第39-41页
        2.3.5 芯片内检测舒尼替尼对U251细胞的毒性第41-43页
    2.4 本章小结第43-45页
第3章 利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夫拉平度的抗肿瘤机制第45-58页
    3.1 前言第45-46页
    3.2 实验部分第46-49页
        3.2.1 试剂和材料第46页
        3.2.2 细胞活性实验第46-47页
        3.2.3 代谢组学样品处理第47页
        3.2.4 UPLC/Q-TOF MS条件优化第47-48页
        3.2.5 代谢组学数据分析第48-49页
        3.2.6 活性氧簇(ROS)和线粒体膜电位(MMP)的测定第49页
        3.2.7 流式细胞仪作细胞周期的分析第49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9-56页
        3.3.1 细胞活性实验第49-50页
        3.3.2 夫拉平度处理后细胞的代谢组学变化第50页
        3.3.3 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和相关的代谢通路第50-53页
        3.3.4 活性氧簇(ROS)和线粒体膜电位(MMP)的变化第53-54页
        3.3.5 细胞周期阻滞第54-56页
        3.3.6 相关的代谢通路和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第56页
    3.4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4章 总结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8页
致谢第68-70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坑开挖对邻近既有隧道变形影响及保护研究
下一篇:幼儿园建构游戏组织和指导的研究--游戏活动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