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2页 |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10页 |
0.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0.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0.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创新点 | 第10-12页 |
0.2.1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0.2.2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0.2.3 创新点 | 第10-12页 |
1. 文献综述与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8页 |
1.1 媒介融合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1.2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8页 |
1.3.1 媒介融合 | 第15-16页 |
1.3.2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 第16-18页 |
2. 媒介融合的意义及影响 | 第18-24页 |
2.1 媒介技术在传播史上的地位 | 第18-19页 |
2.2 “媒介即讯息”理论的现实意义 | 第19-20页 |
2.3 媒介融合的影响 | 第20-22页 |
2.3.1 传播者和受众的概念界定日渐模糊 | 第20-21页 |
2.3.2 传播者的主导地位减弱,受众地位逐步上升 | 第21页 |
2.3.3 信息传递接受双方的互动,成为传播的普遍现象 | 第21-22页 |
2.4 当前媒介融合环境存在的问题 | 第22-24页 |
2.4.1 信息庞杂无序,信息接受率降低 | 第22页 |
2.4.2 信息同质化,造成媒介资源浪费 | 第22-23页 |
2.4.3 媒介融合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意识 | 第23-24页 |
3.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困境 | 第24-28页 |
3.1 困境 1:话语权不再垄断,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受到挑战 | 第24-25页 |
3.2 困境 2:时效性落后,导致受关注度降低 | 第25页 |
3.3 困境 3:节目形式单一,内容同质化严重 | 第25-26页 |
3.4 困境 4:专业评论人才的缺乏 | 第26页 |
3.5 困境 5:节目定位不明晰,品牌意识薄弱 | 第26-27页 |
3.6 困境 6:互动性差,受众参与度低 | 第27-28页 |
4. 《中国舆论场》的创新探索及效果分析 | 第28-43页 |
4.1 形式层面创新 | 第29-34页 |
4.1.1 加强与新媒体结合,增强互动性 | 第29-32页 |
4.1.2 采用直播形式,增强节目的即时性 | 第32-33页 |
4.1.3 通过奖励机制,增强受众黏性 | 第33-34页 |
4.2 内容层面创新 | 第34-43页 |
4.2.1 充分利用新媒体渠道,热点事件实时评论 | 第34-37页 |
4.2.2 选题多元化,满足受众需求 | 第37-41页 |
4.2.3 培养专业新闻评论队伍,寻求最佳传播效果 | 第41-43页 |
5.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路径 | 第43-46页 |
5.1 加强对受众的研究,针对受众习惯调整节目形态 | 第43页 |
5.2 善于利用新技术,探索媒介融合新模式 | 第43-44页 |
5.3 专注优质内容,扎实节目基础 | 第44-45页 |
5.4 树立品牌意识,开发商业价值 | 第45页 |
5.5 增强节目互动性,增强受众参与度 | 第45-46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46-48页 |
6.1 研究回顾与总结 | 第46-47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附录 | 第5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