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25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11-13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第三节 概念界定 | 第14页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第14-23页 |
第五节 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第六节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第一章 心理化自然主义教育家的自我教育思想的时代背景 | 第25-32页 |
第一节 社会背景 | 第25-28页 |
一、政治革命的影响 | 第25-26页 |
二、经济的高速发展 | 第26-27页 |
三、自然科技的不断进步 | 第27-28页 |
第二节 文化背景 | 第28-32页 |
一、启蒙运动的影响 | 第28-30页 |
二、近代哲学的发展 | 第30-32页 |
第二章 心理化自然主义教育家的自我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 第32-38页 |
第一节 性善论 | 第32-33页 |
第二节 实验心理学 | 第33-36页 |
第三节 自然主义教育哲学观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心理化自然主义教育家的自我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 第38-65页 |
第一节 自我教育的目的 | 第38-43页 |
一、培养儿童自我活动的能力 | 第38-40页 |
二、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 | 第40-41页 |
三、促进人的自我完善与全面发展 | 第41-42页 |
四、实现人的终身教育目标 | 第42-43页 |
第二节 自我教育的原则 | 第43-50页 |
一、适应自然原则 | 第43-45页 |
二、启发诱导原则 | 第45-47页 |
三、主动性原则 | 第47-48页 |
四、自由性原则 | 第48-50页 |
第三节 自我教育的方法 | 第50-65页 |
一、天性教学法 | 第50-53页 |
二、发现教学法 | 第53-56页 |
三、自主教学法 | 第56-58页 |
四、活动教学法 | 第58-60页 |
五、自由教学法 | 第60-63页 |
六、问答教学法 | 第63-65页 |
第四章 心理化自然主义教育家的自我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 第65-70页 |
第一节 对象的主体性 | 第65-66页 |
第二节 情绪的自控性 | 第66页 |
第三节 动作的驱动性 | 第66-67页 |
第四节 活动的社会性 | 第67-68页 |
第五节 教育的终身性 | 第68-70页 |
第五章 心理化自然主义教育家的自我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当代启示 | 第70-81页 |
第一节 心理化自然主义教育家的自我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 | 第70-75页 |
一、心理化自然主义教育家的自我教育思想对前人的继承和发展 | 第70-73页 |
二、心理化自然主义教育家的自我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 第73-75页 |
第二节 心理化自然主义教育家的自我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 第75-81页 |
一、明确教育的目的,彰显儿童的主体地位 | 第75页 |
二、尊重人的生命本质,实现人的自我实现与发展 | 第75-76页 |
三、关注儿童的内在需求,激发儿童自我教育的使命感 | 第76-77页 |
四、倡导儿童进行自主学习,促进儿童的主体性发展 | 第77-78页 |
五、创造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促进自我教育活动的开展 | 第78-79页 |
六、顺应时代对教育的需求,推动终身自我教育的开展 | 第79-81页 |
结语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