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11-26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4-23页 |
(一)国外研究述评 | 第14-16页 |
(二)国内研究述评 | 第16-23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3-25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25-26页 |
(一)创新之处 | 第25页 |
(二)研究不足 | 第25-26页 |
第一章“慕课”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概述 | 第26-34页 |
第一节“慕课”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的起源与发展 | 第26-29页 |
一、“慕课”的起源与发展 | 第26-28页 |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的起源与发展 | 第28-29页 |
第二节“慕课”及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的基本特征 | 第29-34页 |
一、“慕课”的基本特征 | 第29-31页 |
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的基本特征 | 第31-34页 |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34-40页 |
一、SWOT分析理论 | 第34-35页 |
二、战略管理理论 | 第35-37页 |
三、自主学习相关理论 | 第37-38页 |
(一)移动学习理论 | 第37页 |
(二)翻转课堂学习理论 | 第37-38页 |
(三)个性化学习理论 | 第38页 |
四、网络德育相关理论 | 第38-40页 |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库法 | 第38-39页 |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隐匿法 | 第39页 |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交互法 | 第39-40页 |
(四)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结合法 | 第40页 |
第三章 基于SWOT分析的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发展现状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40-60页 |
第一节 问卷调查分析 | 第40-54页 |
一、问卷设计与发放 | 第40-42页 |
二、问卷统计与分析 | 第42-54页 |
第二节 案例分析 | 第54-60页 |
一、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 | 第54-57页 |
二、清华大学学堂在线案例 | 第57-60页 |
三、案例研究总结 | 第60页 |
第四章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发展的SWOT分析 | 第60-72页 |
第一节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发展的优势分析 | 第61-64页 |
一、推广“慕课”有利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 第61页 |
二、“慕课”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 第61-62页 |
三、“慕课”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 第62-63页 |
四、“慕课”有利于学习者开展自主学习 | 第63-64页 |
五、“慕课”互动评价机制更为灵活 | 第64页 |
第二节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发展的劣势分析 | 第64-67页 |
一、国内师生难以快速适应“慕课”教育形式 | 第65页 |
二、单纯的“慕课”教育不利于实现教学三维目标 | 第65页 |
三、坚持完成“慕课”学习的有效学习者偏少 | 第65-66页 |
四、“慕课”的多元评价机制存在诸多漏洞 | 第66页 |
五、预先制定的课程内容与知识快速更新之间的矛盾 | 第66-67页 |
第三节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发展的机会分析 | 第67-69页 |
一、网络时代大量社会学习需求 | 第67页 |
二、国家大力支持发展网络课程 | 第67-68页 |
三、高校教学改革促进“慕课”成熟 | 第68页 |
四、网络技术成熟推动“慕课”升级 | 第68-69页 |
第四节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发展的威胁分析 | 第69-72页 |
一、高校发展“慕课”需要大量资金 | 第69-70页 |
二、国外垄断“慕课”核心技术 | 第70页 |
三、缺乏长效的教育资源整合机制 | 第70-71页 |
四、相关业务人员的专业技能有待提升 | 第71-72页 |
第五章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发展的战略分析 | 第72-86页 |
第一节 S—O增长型战略 | 第73-76页 |
一、优化顶层设计,完善教育管理体系 | 第73-74页 |
二、转变教育理念,培养创新型人才 | 第74页 |
三、关注社会需求,树立品牌战略 | 第74-75页 |
四、更新技术平台,提供高效便捷服务 | 第75-76页 |
五、加强交流合作,完善内部管理机制 | 第76页 |
第二节 S—T多种经营战略 | 第76-79页 |
一、设立专法专费,消除发展瓶颈 | 第77页 |
二、整合优质资源,提高协同能力 | 第77-78页 |
三、加强政策支持,提升社会效益 | 第78页 |
四、提高教师待遇,建立良好激励机制 | 第78-79页 |
五、促进多领域交流,创造合作共赢机会 | 第79页 |
第三节 W—O扭转型战略 | 第79-83页 |
一、提升师生素质,促进师生角色转变 | 第80页 |
二、积极联合三方力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 第80-81页 |
三、科学设置目标体系,完善教育教学环节 | 第81-82页 |
四、拓展通用考评方法,提升证书社会价值 | 第82页 |
五、积极开展国内试点,稳步推进慕课成熟 | 第82-83页 |
第四节 W—T防御型战略 | 第83-86页 |
一、重新定位教育角色,树立科学学习观念 | 第83页 |
二、拓宽社会融资渠道,建立多元投资模式 | 第83-84页 |
三、健全教育考核机制,提高教育教学品质 | 第84页 |
四、健全长效培训机制,提升教师教育水平 | 第84-85页 |
五、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促进慕课教育国际化 | 第85-86页 |
结语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附录 | 第92-103页 |
附录1 学生问卷 | 第92-97页 |
附录2 教师问卷 | 第97-101页 |
附录3 访谈提纲 | 第101-102页 |
附录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