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4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分子动力学原理和模拟方法 | 第19-28页 |
2.1 分子动力学基本原理 | 第19-21页 |
2.2 分子动力学模拟步骤 | 第21-22页 |
2.3 牛顿运动方程及解法 | 第22-25页 |
2.4 模拟过程 | 第25-27页 |
2.4.1 模型和模拟的软件 | 第25页 |
2.4.2 势函数 | 第25-26页 |
2.4.3 模拟的系综 | 第26-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空位缺陷对双壁碳纳米管振荡器的影响 | 第28-42页 |
3.1 引言 | 第28-29页 |
3.2 模型的建立和模拟方法 | 第29-31页 |
3.3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31-40页 |
3.3.1 温度对振荡性能的影响 | 第31-32页 |
3.3.2 内管空位缺陷对质心运动情况的影响 | 第32-33页 |
3.3.3 内管空位缺陷对Q值的影响 | 第33-34页 |
3.3.4 内管缺陷时层间范德华势的变化 | 第34-35页 |
3.3.5 内管缺陷时偏心摇摆振荡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6 内管空位缺陷对振荡频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7 内管空位缺陷排列方式不同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8 外管空位缺陷对Q值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9 外管缺陷时层间范德华势的变化 | 第39-40页 |
3.3.10 外管空位缺陷对振荡频率的影响 | 第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4章 室温下预应变对公度双壁碳纳米管振荡器的影响 | 第42-61页 |
4.1 引言 | 第42-43页 |
4.2 模型的建立和模拟方法 | 第43-45页 |
4.3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45-59页 |
4.3.1 外管预应变对质心运动情况的影响 | 第45-47页 |
4.3.2 外管预应变下范德华势的变化 | 第47-48页 |
4.3.3 外管预应变对内管回复力的影响 | 第48-49页 |
4.3.4 外管预应变下等效应力的变化 | 第49-50页 |
4.3.5 外管预应变对Q值的影响 | 第50-52页 |
4.3.6 外管预应变对振荡频率的影响 | 第52-53页 |
4.3.7 内管受预应变对质心运动情况的影响 | 第53-54页 |
4.3.8 内管预应变对内管回复力的影响 | 第54-55页 |
4.3.9 内管预应变对Q值的影响 | 第55-56页 |
4.3.10 内管预应变对振荡频率的影响 | 第56-57页 |
4.3.11 内管和外管同时预应变对质心运动情况的影响 | 第57-58页 |
4.3.12 内管和外管同时受预应变对内管回复力的影响 | 第58页 |
4.3.13 内管和外管同时预应变对Q值的影响 | 第58-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5章 预应变对非公度双壁碳纳米管振荡器的影响 | 第61-68页 |
5.1 引言 | 第61-62页 |
5.2 模型的建立和模拟方法 | 第62-63页 |
5.3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63-67页 |
5.3.1 预应变对质心运动情况的影响 | 第63-64页 |
5.3.2 预应变对Q值的影响 | 第64-66页 |
5.3.3 不同温度下Q值的变化 | 第66-6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第68-70页 |
6.1 结论 | 第68-69页 |
6.2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