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域下的《三体》研究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绪论 | 第6-14页 |
(一)作为文化事件的《三体》 | 第6-10页 |
1、“小众文化”的一员 | 第6-7页 |
2、向大众化突围 | 第7-8页 |
3、跨文化海外传播 | 第8-10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刘慈欣作品中的“道德问题”和“人文关怀”。 | 第10页 |
2、刘慈欣作品中的后现代特征、叙事风格和语体风格 | 第10-11页 |
3、《三体》中的美学特征、人物形象及时代症候 | 第11-12页 |
4、刘慈欣作品的译介与传播 | 第12页 |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2-14页 |
一、《三体》与当代科幻文学生产 | 第14-36页 |
(一) "舶来品"与中国本土渊源 | 第14-22页 |
1、科幻小说定义之难 | 第14-15页 |
2、西方科幻文艺发展概况 | 第15-20页 |
3、科幻小说在中国 | 第20-22页 |
(二)“大男孩”的创作思维——以刘慈欣为例 | 第22-28页 |
1、“大男孩”向哲学家的转变 | 第22-24页 |
2、刘慈欣科幻创作谱系 | 第24-27页 |
(1)纯科幻阶段 | 第24-25页 |
(2)人与自然的阶段 | 第25-26页 |
(3)社会实验阶段 | 第26-27页 |
3、刘慈欣的科幻小说观 | 第27-28页 |
(三)《三体》系列受外国文学的影响 | 第28-36页 |
1、思想的传承 | 第28-29页 |
2、启示的寓言 | 第29-30页 |
3、“地球史诗”和“太空漫游” | 第30-36页 |
(1)科技的纯粹之美 | 第32页 |
(2)创作的灵感来源 | 第32-33页 |
(3)变换的文学形象 | 第33-34页 |
(4)宏大的叙事框架 | 第34页 |
(5)浓厚的哲学意味 | 第34-36页 |
二、《三体》的文本分析 | 第36-55页 |
(一)《三体》的叙述风格 | 第36-41页 |
1、《三体》的古典主义叙事风格 | 第36-37页 |
2、时间跳跃中的“宏细节” | 第37-39页 |
3、时间之外的往事 | 第39-41页 |
(二) 《三体》的情节模式 | 第41-47页 |
1、乌托邦小说与科幻小说的渊源 | 第41-43页 |
2、星舰文明——生存危机催生下的“恶托邦” | 第43-45页 |
3、《三体》中的群体行为 | 第45-47页 |
(三)《三体》中的各色形象 | 第47-55页 |
1、形象整体化 | 第47-49页 |
2、科学形象的凸显 | 第49-50页 |
3、个人形象 | 第50-55页 |
(1)执念的化身 | 第50-52页 |
(2)强力的代表 | 第52-53页 |
(3)平凡的伟大 | 第53-55页 |
三、《三体》的跨文化传播 | 第55-68页 |
(一) 《三体》在海外的传播现状 | 第55-58页 |
1、《三体》系列的译本传播情况 | 第55-56页 |
2、刘慈欣的海外交流活动 | 第56-57页 |
3、《三体》在海外的接受现状 | 第57-58页 |
(二) 《三体》英文译本的文化过滤 | 第58-64页 |
1、特殊词汇和典故的翻译处理 | 第59-61页 |
2、内容的增删和女性主义翻译策略 | 第61-64页 |
(三) 《三体》对中国科幻文学海外传播的启示 | 第64-68页 |
1、文本之外 | 第64-65页 |
2、应对文化全球化的策略 | 第65-66页 |
3、全球语境下的“中国梦” | 第66-68页 |
结语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