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研究生教育论文

校所协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2页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第10-14页
        1.1.1 问题提出的背景第10-13页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3-14页
    1.2 研究综述第14-18页
        1.2.1 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第14-16页
        1.2.2 校所协同研究生培养的研究第16-18页
        1.2.3 研究现状述评第18页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18-20页
        1.3.1 研究的思路第18-19页
        1.3.2 研究的方法第19-20页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第20-22页
        1.4.1 创新之处第20页
        1.4.2 不足之处第20-22页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第22-31页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22-23页
        2.1.1 研究生培养模式第22页
        2.1.2 校所协同研究生培养模式第22-23页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第23-25页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第23-24页
        2.2.2 系统理论第24-25页
        2.2.3 协同理论第25页
    2.3 理论模型的构建第25-31页
        2.3.1 利益相关者理论模型建构第25-26页
        2.3.2 系统论与协同论的模型构建第26-31页
第三章 校所协同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第31-36页
    3.1 课程依托型模式的特征分析第31-33页
        3.1.1 培养模式概述第31-32页
        3.1.2 培养模式解析第32-33页
    3.2 科研依托型模式的特征分析第33-34页
        3.2.1 培养模式概述第33页
        3.2.2 培养模式解析第33-34页
    3.3 科教融合型模式的特征分析第34-36页
        3.3.1 培养模式概述第34-35页
        3.3.2 培养模式解析第35-36页
第四章 校所协同研究生培养现状与案例分析第36-65页
    4.1 我国校所协同研究生培养现状第36-37页
    4.2 课程依托型模式的案例分析第37-49页
        4.2.1 动力机制第37-39页
        4.2.2 运行机制第39-44页
        4.2.3 评价机制第44-45页
        4.2.4 保障机制第45-47页
        4.2.5 小结第47-49页
    4.3 科研依托型模式的案例分析第49-55页
        4.3.1 动力机制第49-50页
        4.3.2 运行机制第50-51页
        4.3.3 评价机制第51-52页
        4.3.4 保障机制第52-53页
        4.3.5 小结第53-55页
    4.4 科教融合型模式的案例分析第55-65页
        4.4.1 动力机制第55-56页
        4.4.2 运行机制第56-59页
        4.4.3 评价机制第59-60页
        4.4.4 保障机制第60-62页
        4.4.5 小结第62-65页
第五章 校所协同研究生培养模式经验与启示第65-69页
    5.1 统一战略目标,明确战略协议第65-66页
    5.2 主体合理分工,实现功能互补第66页
    5.3 优化组织结构,完善管理流程第66-67页
    5.4 加强人员交流,促进科教协同第67-69页
结语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美国大学学术评议会与中国大学学术委员会比较研究
下一篇:本科生数字素养与科研创新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