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8页 |
摘要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范围与目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范围 | 第10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3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创新点与主要内容 | 第11-13页 |
1.3.1 创新点 | 第11-12页 |
1.3.2 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5 相关概念及涉及理论 | 第15-18页 |
1.5.1 相关概念 | 第15-17页 |
1.5.2 涉及理论 | 第17-18页 |
2 研究基础 | 第18-27页 |
2.1 叙事学的发展进程 | 第18-19页 |
2.1.1 叙事学的出现 | 第18页 |
2.1.2 叙事学的“空间转向” | 第18-19页 |
2.1.3 空间叙事的源头—“空间形式”的提出 | 第19页 |
2.2 空间叙事学的优势 | 第19-20页 |
2.3 国内外关于语言文学中空间叙事结构的研究 | 第20-22页 |
2.3.1 国外关于语言文学中空间叙事结构的研究 | 第20-21页 |
2.3.2 国内关于语言文学中空间叙事结构的研究 | 第21-22页 |
2.4 景观叙事相关内容 | 第22-27页 |
2.4.1 景观与语言文学叙事的同构现象 | 第22-24页 |
2.4.2 国内外关于景观叙事的研究 | 第24-27页 |
3 景观内涵与景观叙事的“文本层级” | 第27-43页 |
3.1 景观内涵的分类 | 第27-33页 |
3.1.1 哲理性内涵 | 第27-28页 |
3.1.2 纪念性内涵 | 第28-29页 |
3.1.3 主题性内涵 | 第29页 |
3.1.4 地域性内涵 | 第29-33页 |
3.2 景观内涵的构建过程 | 第33-35页 |
3.2.1 设计者在景观中展示设计意图 | 第33-34页 |
3.2.2 游览者重构景观内涵 | 第34-35页 |
3.3 景观叙事的文本层级 | 第35-37页 |
3.3.1 篇章——景观整体结构 | 第36页 |
3.3.2 段落——景观节点 | 第36页 |
3.3.3 字词句——园林要素 | 第36-37页 |
3.4 景观内涵的展现途径 | 第37-43页 |
3.4.1 静态展现 | 第37-40页 |
3.4.2 动态展现 | 第40-43页 |
4 空间叙事学中的空间叙事结构理论、图式总结及园林诠释 | 第43-67页 |
4.1 空间叙事学中的文本编排理论 | 第43-49页 |
4.1.1 嵌套式 | 第43-45页 |
4.1.2 圆圈式 | 第45-46页 |
4.1.3 链条式 | 第46-47页 |
4.1.4 并置式 | 第47-48页 |
4.1.5 拼图式 | 第48-49页 |
4.2 空间叙事结构图式总结 | 第49-53页 |
4.2.1“图式”与“图示”的比较 | 第49-50页 |
4.2.2 图式总结 | 第50-53页 |
4.3 园林案例中空间叙事结构的诠释 | 第53-67页 |
4.3.1 嵌套式空间叙事结构 | 第53-55页 |
4.3.2 圆圈式空间叙事结构 | 第55-57页 |
4.3.3 链条式空间叙事结构 | 第57-59页 |
4.3.4 并置式空间叙事结构 | 第59-62页 |
4.3.5 拼图式空间叙事结构 | 第62-66页 |
4.3.6 小结 | 第66-67页 |
5 实践应用研究——以温孟移民安置区乡思园为例 | 第67-85页 |
5.1 场地概况 | 第67-70页 |
5.2 文脉分析 | 第70-78页 |
5.2.1 景观定位 | 第70-71页 |
5.2.2 文脉调查 | 第71-72页 |
5.2.3 文脉筛选 | 第72-78页 |
5.3 场地设计 | 第78-85页 |
6 总结、思考与展望 | 第85-87页 |
6.1 总结 | 第85-86页 |
6.2 思考 | 第86页 |
6.3 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英文摘要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