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8页 |
摘要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中国园林发展概况 | 第9页 |
1.1.2 业界对传统园林的态度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5 论文研究框架 | 第13-14页 |
1.6 论文创新点 | 第1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2.1 相关概念释义 | 第14-17页 |
2.1.1 中西方传统园林 | 第14-15页 |
2.1.2 空间 | 第15页 |
2.1.3 现代 | 第15页 |
2.1.4 现代主义 | 第15-16页 |
2.1.5 现代性 | 第16页 |
2.1.6 风景园林中的“现代”、“现代主义” | 第16-17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2.3 相关研究成果 | 第18-22页 |
2.3.1 对中国传统园林的研究 | 第18-19页 |
2.3.2 对西方现代园林的研究 | 第19-21页 |
2.3.3 对园林现代性的研究 | 第21页 |
2.3.4 小结 | 第21-22页 |
3 现代园林原则探讨 | 第22-26页 |
3.1 现代园林的发展历程概况 | 第22-25页 |
3.1.1 现代园林的探索阶段 | 第22-23页 |
3.1.2 现代园林的产生阶段 | 第23-25页 |
3.2 现代园林设计原则 | 第25页 |
3.3 现代园林及设计原则的意义 | 第25-26页 |
4 中国传统园林现代性分析 | 第26-55页 |
4.1 对历史传统形式的否定原则 | 第26-29页 |
4.1.1 原则背景及释义 | 第26-27页 |
4.1.2 中国传统园林“构园无格” | 第27-29页 |
4.2 对空间而不是图案的关注原则 | 第29-36页 |
4.2.1 原则背景及释义 | 第29-31页 |
4.2.2 中国传统园林中的空间艺术 | 第31-36页 |
4.3 景观是为人设计的原则 | 第36-40页 |
4.3.1 原则背景及释义 | 第36-38页 |
4.3.2 中国传统园林的“以人为本”精神 | 第38-40页 |
4.4 消除轴线体系原则 | 第40-43页 |
4.4.1 原则背景及释义 | 第40-41页 |
4.4.2 中国传统园林的自由布局 | 第41-43页 |
4.5 植物在景观设计中以各自的生物和雕塑的双重特征出现原则 | 第43-48页 |
4.5.1 原则背景及释义 | 第43-45页 |
4.5.2 植物在传统园林中的空间构建作用 | 第45-48页 |
4.6 景观与建筑一体化原则 | 第48-53页 |
4.6.1 背景及原则释义 | 第48-49页 |
4.6.2 中国传统园林景观与建筑的相融合 | 第49-53页 |
4.7 现代园林六项原则关系阐释 | 第53-54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5 中西方园林实例解读 | 第55-72页 |
5.1 西方现代园林与中国传统园林的实例对比分析 | 第55-63页 |
5.1.1 米勒花园与网师园 | 第55-59页 |
5.1.2 罗斯福纪念园与留园局部 | 第59-62页 |
5.1.3 小结 | 第62-63页 |
5.2 中国传统园林空间的现代应用实例 | 第63-68页 |
5.2.1 红砖美术馆 | 第63-67页 |
5.2.2 矿坑花园 | 第67-68页 |
5.2.3“步移景异” | 第6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8-72页 |
6 结论与反思 | 第72-75页 |
6.1 结论 | 第72-73页 |
6.1.1 中国传统园林与现代园林原则的一致性 | 第72页 |
6.1.2 中国传统园林与西方现代园林空间的殊途同归 | 第72页 |
6.1.3 传统园林的现代化转译 | 第72-73页 |
6.2 反思 | 第73-75页 |
6.2.1 西方现代园林的中国影响 | 第73-74页 |
6.2.2 中国园林的后续之路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ABSTRACT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