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市政工程论文--排水工程(沟渠工程、下水道工程)论文

古洛阳都城理水智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

致谢第4-8页
摘要第8-9页
1 绪论第9-13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1 城市内涝与水资源短缺并存第9页
        1.1.2“海绵城市”的提出第9-10页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第10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0-11页
        1.3.1 研究目的第10页
        1.3.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1-13页
        1.4.1 研究内容第11页
        1.4.2 研究方法第11-12页
        1.4.3 研究框架第12-13页
2 相关研究进展第13-18页
    2.1 古代洛阳相关研究第13-15页
        2.1.1 城市空间研究第13页
        2.1.2 城市水系研究第13-14页
        2.1.3 城市园林研究第14-15页
    2.2 国外雨洪资源管理相关研究第15-16页
    2.3 国内海绵城市相关研究第16-18页
3 洛阳古代都城水系规划及生态理水智慧第18-26页
    3.1 河流水系与洛阳城市空间关系第18-19页
    3.2 水利工程及水系变迁——天然河道与人工河渠的结合第19-22页
    3.3 家家流水——功能完善的城市水网第22-24页
    3.4 户户园林——借力水系规划的园林理水第24-25页
    3.5 小结第25-26页
4 古今排水方式演变与当代雨洪管理存在的问题第26-30页
    4.1 古今城市排水方式的演变第26-27页
    4.2 当前排水方式存在的问题第27-28页
    4.3 当前海绵城市建设所存在的问题第28-30页
        4.3.1 有限的绿地面积第28-29页
        4.3.2 绿地的有限功能第29页
        4.3.3 有限的土壤持水能力第29页
        4.3.4 试点城市内涝情况第29-30页
5 古代经验的启示与当代雨洪资源管理对策第30-36页
    5.1 在流域引导下整合城市水域空间第30-33页
        5.1.1“点”——提升城市水面率,增加水系容量第30-31页
        5.1.2“线”——提升水系连接度,调整水系结构第31-32页
        5.1.3“面”——以小流域为单元,管理流域界面第32-33页
    5.2 融合蓝、灰、绿,构建生态排水体系第33-36页
        5.2.1 蓝、灰共生第33-34页
        5.2.2 蓝、绿交融第34-36页
6 应用研究——洛阳雨洪资源管理体系规划探索第36-51页
    6.1 研究区概况第36-42页
        6.1.1 区位及城市格局第36-37页
        6.1.2 气候及降水条件第37页
        6.1.3 水系现状及存在问题第37-40页
        6.1.4 绿地现状及存在问题第40-42页
        6.1.5 内涝情况第42页
    6.2 基于GIS的中心城区水网模拟第42-45页
        6.2.1 河网模拟与分级第42-43页
        6.2.2 小流域分割第43-44页
        6.2.3 雨洪控制关键点识别第44-45页
    6.3 基于现状的中心城区水系梳理与规划第45-47页
    6.4 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城市排水分区管理第47-48页
    6.5 蓝、绿、灰交融的的生态排水体系构建第48-51页
7 结论与展望第51-53页
    7.1 研究结论第51-52页
    7.2 展望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5页
英文摘要第55-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永城市乡村景观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
下一篇:基于空间叙事结构理论的景观内涵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