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3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二、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8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一) 国内的研究 | 第8-10页 |
(二) 国外的研究 | 第10-11页 |
四、本文的研究框架和方法 | 第11-13页 |
(一) 本文的研究框架 | 第11-12页 |
(二)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我国腐败的现状和成因 | 第13-21页 |
一、我国腐败的现状 | 第13-15页 |
(一) 腐败集团化 | 第13-14页 |
(二) 腐败部门化 | 第14页 |
(三) 腐败市场化 | 第14-15页 |
(四) 腐败涉黑化 | 第15页 |
二、我国腐败现状的特点 | 第15-17页 |
(一) 腐败发生频率高 | 第15-16页 |
(二) 涉案金额不断加大 | 第16页 |
(三) 犯罪主体的职务越来越高 | 第16页 |
(四) 涉案的范围越来越广 | 第16-17页 |
三、我国腐败现象的成因 | 第17-21页 |
(一) 腐败的客观成因 | 第17-18页 |
(二) 腐败的主观成因 | 第18-21页 |
第三章 我国腐败防治机制的现状和问题 | 第21-24页 |
一、我国腐败防治机制的现状 | 第21-22页 |
(一) 开展党风廉政教育 | 第21页 |
(二) 通过改革预防腐败 | 第21页 |
(三)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 第21-22页 |
(四) 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 第22页 |
二、我国腐败防治机制的问题 | 第22-24页 |
(一) 腐败防治机制缺乏有效性 | 第22页 |
(二) 法律不是腐败预防机制的全部 | 第22-23页 |
(三) 腐败防治制度设计有偏差 | 第23-24页 |
第四章 域外及香港预防惩治腐败机制及可借鉴的经验 | 第24-30页 |
一、域外及香港预防与惩治腐败主要机制 | 第24-26页 |
(一) 美国 | 第24页 |
(二) 德国 | 第24-25页 |
(三) 新加坡 | 第25-26页 |
(四) 香港 | 第26页 |
二、域外及香港可供借鉴的经验 | 第26-30页 |
(一) 设立独立的反腐败专职机构 | 第26-27页 |
(二) 制定专门反腐败法和预防性反腐败法律制度 | 第27-28页 |
(三) 对腐败行为予以重惩 | 第28页 |
(四) 吸收公众参与反腐败 | 第28-30页 |
第五章 我国腐败预防与惩治机制的完善对策 | 第30-39页 |
一、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 | 第30-35页 |
(一) 公众参与构建监督平台 | 第30-32页 |
(二) 完善公务员问责制度 | 第32-33页 |
(三) 建立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 | 第33-34页 |
(四) 完善政府财政预算管理制度 | 第34页 |
(五) 建立有效的社会监督体制 | 第34-35页 |
二、加强反腐倡廉法制建设 | 第35-36页 |
三、强化司法打击贪污腐败力度 | 第36-37页 |
(一) 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消除司法腐败 | 第36页 |
(二) 加强腐败犯罪案件查处工作,增加腐败行为的风险成本 | 第36-37页 |
(三) 摧毁行贿者和受贿者同盟,提高受贿者受惩处概率 | 第37页 |
四、创新防治腐败的技术手段 | 第37-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