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退出机制研究--以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为例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导论 | 第9-19页 |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文献查阅研究法 | 第16-17页 |
| ·问卷调查法 | 第17页 |
| ·访谈法 | 第17页 |
| ·创新与不足 | 第17页 |
| ·论文框架结构 | 第17-19页 |
| 第一章 我国公务员退出机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9-24页 |
| ·我国公务员退出机制的现状 | 第19页 |
| ·我国公务员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19-24页 |
| ·强制辞退制度的“虚化” | 第19-21页 |
| ·“逆淘汰”现象的产生 | 第21-24页 |
| 第二章 对公务员队伍出口不畅的客观性分析 | 第24-37页 |
| ·公务员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 第24-31页 |
| ·考核规定不具体 | 第24-25页 |
| ·制度的片面性及孤立性 | 第25-26页 |
| ·举证责任过度 | 第26-27页 |
| ·程序设计过于复杂 | 第27-28页 |
| ·监督制度的缺失 | 第28-30页 |
| ·对“逆淘汰”制度的分析 | 第30-31页 |
| ·公务员体制系统内与系统外存在衔接问题 | 第31-33页 |
| ·社会保障体制的缺位 | 第31-33页 |
| ·职业技能认同的缺失 | 第33页 |
| ·传统文化对公务员退出的影响 | 第33-34页 |
| ·人情社会对公务员退出的干扰 | 第33-34页 |
| ·强制退出对公务员所属部门的影响 | 第34页 |
| ·公务员退出意愿分析 | 第34-36页 |
|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公务员退出的影响 | 第36-37页 |
| ·择业观念的影响 | 第36页 |
| ·岗位选择的限制 | 第36页 |
| ·收入的影响 | 第36-37页 |
| 第三章 对公务员队伍出口不畅的主观性分析 | 第37-41页 |
| ·公务员退出意愿调查 | 第37页 |
| ·公务员主动退出最关心的问题 | 第37-38页 |
| ·公务员退出的障碍因素 | 第38-39页 |
| ·公务员职业的优越性 | 第39页 |
| ·公务员难辞退的调查 | 第39-40页 |
| ·公务员不愿辞职的原因 | 第40-41页 |
| 第四章 完善公务员退出机制的对策及建议 | 第41-46页 |
| ·进一步完善公务员退出机制的制度建设 | 第41-43页 |
| ·评议淘汰制度的建设 | 第41页 |
| ·健全知识更新制度 | 第41-42页 |
| ·健全退休代谢制度 | 第42-43页 |
| ·搭建公务员进入社会的保障体系 | 第43-46页 |
| ·建立福利救助保障体系 | 第43页 |
| ·建立职业转化平台 | 第43-44页 |
| ·推进和完善公务员聘任制 | 第44-46页 |
| 结论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