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引言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2 工程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焊接结构疲劳研究状况 | 第14-16页 |
1.2.2 车辆承载结构强度分析发展状况 | 第16-17页 |
1.3 中国标准化动车组简介 | 第17-18页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19页 |
1.4.2 预期成果及目标 | 第19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2 基本理论与方法 | 第20-44页 |
2.1 有限元法简介 | 第20-22页 |
2.2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 第22-26页 |
2.2.1 PALMGRAM-MINER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 第22-24页 |
2.2.2 MANSON双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 第24-25页 |
2.2.3 CORTEN-DOLAN非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 第25-26页 |
2.3 焊接结构疲劳强度评定方法 | 第26-34页 |
2.3.1 名义应力法 | 第27-29页 |
2.3.2 热点应力法 | 第29-34页 |
2.4 焊接结构疲劳评价相关标准 | 第34-39页 |
2.4.1 国际IIW标准 | 第34-36页 |
2.4.2 英国BSI规程 | 第36-38页 |
2.4.3 德国DVS规程 | 第38-39页 |
2.5 焊接结构疲劳强度评价过程 | 第39-40页 |
2.6 优化设计理论 | 第40-42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3 基于既有规范的构架疲劳可靠性研究 | 第44-90页 |
3.1 转向架结构简述 | 第44-46页 |
3.1.1 转向架及其构架结构设计 | 第44-45页 |
3.1.2 转向架主要技术参数 | 第45-46页 |
3.2 载荷及边界条件 | 第46-48页 |
3.3 构架有限元模型 | 第48-50页 |
3.3.1 有限元建模原则 | 第48-49页 |
3.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9-50页 |
3.4 构架静强度评定结果 | 第50-56页 |
3.4.1 超常载荷工况 | 第50-53页 |
3.4.2 静强度计算结果 | 第53-56页 |
3.4.3 静强度评定结果 | 第56页 |
3.5 构架疲劳强度评定结果 | 第56-66页 |
3.5.1 模拟运营载荷工况 | 第56-58页 |
3.5.2 模拟运营载荷计算结果 | 第58-65页 |
3.5.3 UIC-ORE标准下构架疲劳强度评定结果 | 第65-66页 |
3.6 DVS规程下典型焊接接头疲劳强度评定 | 第66-74页 |
3.7 UIC-ORE/DVS两种疲劳强度评价方法的比较分析 | 第74-76页 |
3.8 BSI/IIW标准下构架疲劳损伤计算 | 第76-85页 |
3.8.1 疲劳损伤计算方法 | 第76-78页 |
3.8.2 载荷单独/组合作用下疲劳损伤计算结果 | 第78-85页 |
3.9 BSI/IIW规程下疲劳损伤结果对比分析 | 第85-89页 |
3.10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4 基于线路试验程序载荷谱的构架疲劳可靠性研究 | 第90-120页 |
4.1 CRH380BL转向架线路动应力跟踪试验 | 第90-94页 |
4.1.1 试验条件 | 第90-91页 |
4.1.2 试验设备 | 第91页 |
4.1.3 试验数据处理流程 | 第91-94页 |
4.2 构架载荷标定及线路试验程序载荷谱 | 第94-105页 |
4.2.1 构架载荷标定方案 | 第94-100页 |
4.2.2 载荷谱的编制 | 第100-101页 |
4.2.3 线路试验程序载荷谱 | 第101-105页 |
4.3 既有标准载荷/线路试验程序载荷谱对比分析 | 第105-107页 |
4.4 基于线路试验程序载荷谱的构架疲劳损伤计算 | 第107-117页 |
4.4.1 各个载荷单独作用下疲劳损伤计算 | 第107-113页 |
4.4.2 载荷组合作用下疲劳损伤计算 | 第113-116页 |
4.4.3 载荷单独作用/组合作用下疲劳损伤结果对比分析 | 第116-117页 |
4.5 基于既有标准/线路试验程序载荷谱疲劳损伤结果对比分析 | 第117-11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19-120页 |
5 构架模态分析 | 第120-128页 |
5.1 模态分析算法原理 | 第120-122页 |
5.2 ANSYS模态分析介绍 | 第122-124页 |
5.2.1 ANSYS模态分析过程 | 第122-123页 |
5.2.2 ANSYS模态的提取方法 | 第123-124页 |
5.3 模态计算结果 | 第124-125页 |
5.4 模态结果分析 | 第125-12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6-128页 |
6 构架局部结构优化 | 第128-148页 |
6.1 OPTISTRUCT结构优化设计 | 第128-130页 |
6.1.1 OPTISTRUCT结构优化方法简介 | 第128-129页 |
6.1.2 OPTISTRUCT结构优化流程 | 第129-130页 |
6.2 结构形状优化方法 | 第130-132页 |
6.3 定位转臂座/齿轮箱吊座局部形状优化分析 | 第132-140页 |
6.3.1 形状优化数学模型 | 第132-135页 |
6.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135页 |
6.3.3 载荷及边界 | 第135-137页 |
6.3.4 优化结果分析 | 第137-140页 |
6.4 基于形状优化的新模型设计 | 第140-143页 |
6.4.1 结构设计要求 | 第141-142页 |
6.4.2 新吊座三维模型设计 | 第142-143页 |
6.5 结构局部优化前后强度分析对比 | 第143-147页 |
6.5.1 优化后强度校核 | 第143-145页 |
6.5.2 优化前后对比分析 | 第145-147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47-148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48-152页 |
7.1 结论 | 第148-149页 |
7.2 展望 | 第149-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54页 |
附录 | 第154-156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56-15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