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国际法论文--领土论文--领空、航空法论文

美国防空识别区制度的国际法评析--兼论美国防空识别区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引言第11-13页
2 防空识别区制度概述第13-21页
    2.1 防空识别区的含义第13-15页
    2.2 防空识别区制度的历史沿革第15-18页
        2.2.1 防空识别区制度的创设第15-16页
        2.2.2 防空识别区制度的快速发展第16-17页
        2.2.3 防空识别区制度曾引起国际法关注第17页
        2.2.4 防空识别区制度的发展停滞期第17-18页
        2.2.5 “9·11恐怖袭击事件”后防空识别区制度重获重视第18页
    2.3 相关概念辨析第18-21页
        2.3.1 与飞行情报区的区别第19页
        2.3.2 与禁飞区的区别第19-21页
3 美国防空识别区制度概况第21-37页
    3.1 美国防空识别区制度的产生及其演变第21-28页
        3.1.1 美国防空识别区制度的产生第21-23页
        3.1.2 美国防空识别区制度的演变第23-28页
    3.2 美国防空识别区制度的法理基础第28-31页
        3.2.1 国家主权原则第28-29页
        3.2.2 自卫、自我保护、预先自卫和先发制人战略第29-31页
    3.3 美国防空识别区制度的国内法构建第31-34页
        3.3.1 美国防空识别区制度的国内法依据第31页
        3.3.2 美国防空识别区制度的国内法构建第31-34页
    3.4 美国防空识别区制度的国际影响第34-37页
        3.4.1 国家利益的自由选择——美国防空识别区制度的任意性引发矛盾第34-35页
        3.4.2 沉默的大多数——美国防空识别区制度与国际条约的冲突难以回避第35-36页
        3.4.3 其他国家纷纷仿效——美国防空识别区制度是否形成国际习惯引起国际讨论第36-37页
4 美国防空识别区制度的国际法评析第37-54页
    4.1 美国防空识别区的空域性质第37-43页
        4.1.1 防空识别区空域性质的理论争鸣第37-40页
        4.1.2 美国关于防空识别区空域性质的主张第40-41页
        4.1.3 美国防空识别区空域性质主张的评析第41-42页
        4.1.4 特殊空域——有效改变防空识别区制度任意性的进路第42-43页
    4.2 美国防空识别区制度与国际条约的关系第43-50页
        4.2.1 美国防空识别区制度在空气空间国际条约中面临尴尬第43-47页
        4.2.2 被美国防空识别区制度遗忘的海洋法公约第47-49页
        4.2.3. 美国防空识别区制度与国际条约的冲突及其实质第49-50页
    4.3 防空识别区制度与国际习惯的关系第50-54页
        4.3.1 国际习惯的判断步骤第50-52页
        4.3.2 国际惯例的初始——美国防空识别区制度可以发展成为国际习惯第52-53页
        4.3.3 防空识别区制度尚不构成国际习惯第53-54页
5 美国防空识别区制度对中国的启示第54-61页
    5.1 正确把握防空识别区制度的法理基础第54-56页
        5.1.1 坚持国家主权原则第54-55页
        5.1.2 确理解和运用自卫、预先自卫、自我保护和先发制人等权利第55-56页
    5.2 正确认识防空识别区的空域性质,为防空识别区制度发展成为国际法做出努力第56-57页
    5.3 以国际条约为基础构建防空识别区制度第57-58页
    5.4 通过国内立法确立防空识别区制度第58页
    5.5 积极探索防空识别区权利冲突协调机制第58-59页
    5.6 努力促进防空识别区习惯法的形成第59-61页
6 结语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6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6-68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北京副中心选址决策研究
下一篇: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