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中国城市规划及建设论文

北京副中心选址决策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1 引言第10-13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图第11-13页
        1.2.1 研究思路第11-12页
        1.2.2 技术路线图第12-13页
2 研究现状第13-26页
    2.1 中央商务区的理论研究第13-16页
        2.1.1 中央商务区的概念第13页
        2.1.2 中央商务区的演变第13-16页
    2.2 城市副中心理论研究第16-22页
        2.2.1 城市副中心的概念第16-17页
        2.2.2 城市副中心类型第17-18页
        2.2.3 城市副中心形成机制分析第18-22页
    2.3 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第22-26页
        2.3.1 北京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机制研究第22-24页
        2.3.2 北京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研究第24-25页
        2.3.3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相关研究第25-26页
3 国外副中心建设实例分析第26-34页
    3.1 国际大都市区的可比性分析第26页
    3.2 东京都多心结构的形成第26-30页
        3.2.1 基本情况第26-29页
        3.2.2 形成过程第29-30页
    3.3 大巴黎多心结构的形成第30-33页
        3.3.1 基本情况第30-31页
        3.3.2 形成过程第31-33页
    3.4 基于国际经验的总结第33-34页
4 北京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分析第34-43页
    4.1 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及弊端第34-41页
        4.1.1 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第34-37页
        4.1.2 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弊端第37-40页
        4.1.3 北京城市未来应趋于分散化第40-41页
    4.2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必要性分析第41-43页
5 北京城市副中心选址决策研究第43-56页
    5.1 副中心选址的必要条件分析第43-46页
        5.1.1 自然因素第43-44页
        5.1.2 社会经济因素第44-46页
    5.2 北京城市副中心选址模型的建立第46-56页
        5.2.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第47-48页
        5.2.2 模糊综合评价在城市副中心选址中的应用第48-49页
        5.2.3 北京城市副中心备选地址分析第49-52页
        5.2.4 建立城市副中心选址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第52-56页
6 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思路第56-62页
    6.1 通州区情况介绍第56-57页
        6.1.1 通州基本情况第56页
        6.1.2 存在问题第56-57页
    6.2 通州建设发展思路第57-62页
        6.2.1 土地利用合理化第58-59页
        6.2.2 打造城市综合功能第59-60页
        6.2.3 明确主导产业第60页
        6.2.4 完善交通体系第60-62页
7 结论与展望第62-64页
    7.1 本文主要结论第62页
    7.2 未来研究展望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67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7-69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员工感知的企业家精神对员工行为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美国防空识别区制度的国际法评析--兼论美国防空识别区制度对中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