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8页
第一章 导论第13-26页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4-18页
        1.1.1 选题背景第14-16页
        1.1.2 研究意义第16-18页
    1.2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第18-21页
        1.2.1 基本概念的界定第18-19页
        1.2.2 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的界定第19-20页
        1.2.3 研究方法第20-21页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第21-24页
        1.3.1 研究思路第21-23页
        1.3.2 主要内容第23-24页
    1.4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第24-26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26-40页
    2.1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发展历程第26-32页
        2.1.1 国外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历史进程第26-29页
        2.1.2 国内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历史进程第29-32页
    2.2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理论研究综述第32-34页
        2.2.1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理论第32-33页
        2.2.2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机制第33-34页
    2.3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实证研究综述第34-38页
        2.3.1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关系的实证分析第34-37页
        2.3.2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的测度第37-38页
    2.4 研究总体评述第38-40页
第三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第40-49页
    3.1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第40-45页
        3.1.1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路径第40-42页
        3.1.2 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与胁迫作用第42-43页
        3.1.3 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促进作用与胁迫作用第43-45页
    3.2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交互耦合第45-49页
        3.2.1 交互耦合内容第45页
        3.2.2 交互耦合运行第45-47页
        3.2.3 交互耦合机制第47-49页
第四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体系构建及测度方法第49-65页
    4.1 评价体系的构建第49-56页
        4.1.1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第49-50页
        4.1.2 指标体系构建过程第50-56页
    4.2 评价体系的指标筛选及权重确定第56-62页
        4.2.1 指标筛选第56-57页
        4.2.2 指标权重第57-62页
    4.3 测度方法的选择第62-65页
第五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评价第65-88页
    5.1 数据来源和指标处理方法第65-66页
    5.2 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现状第66-82页
        5.2.1 城市化现状第66-76页
        5.2.2 生态环境现状第76-82页
    5.3 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演进第82-85页
        5.3.1 时序变化第82-84页
        5.3.2 空间差异第84-85页
    5.4 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类型和阶段判别第85-88页
        5.4.1 耦合类型第85-86页
        5.4.2 阶段判断第86-88页
第六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第88-101页
    6.1 研究思路、技术方法和假设第88-92页
        6.1.1 模型构建第88-90页
        6.1.2 技术方法第90-91页
        6.1.3 研究假设第91-92页
    6.2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模型第92-94页
        6.2.1 模型设定第92-93页
        6.2.2 分析结果第93-94页
    6.3 灰色关联分析法下的因素关联性分析第94-101页
        6.3.1 灰色关联分析法第94-95页
        6.3.2 分析结果第95-101页
第七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策第101-112页
    7.1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思路第101-103页
    7.2 城市经济响应对生态环境正向效应层面第103-107页
        7.2.1 城市集群的溢出效应促进协调发展第103-105页
        7.2.2 优化城市产业促进协调发展第105-106页
        7.2.3 主体功能区划促进协调发展第106-107页
    7.3 生态环境响应对城市化正向效应层面第107-109页
        7.3.1 提高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系统的水平第107-108页
        7.3.2 推进城乡环境一体化建设第108页
        7.3.3 积极参与国内外的分工与协作第108-109页
    7.4 城市空间响应对协调发展的正向效应层面第109-110页
        7.4.1 合理确定城市发展规模第109页
        7.4.2 集约化的城市空间扩展方式第109-110页
        7.4.3 促进城市内部空间生态化第110页
    7.5 社会响应对协调发展的正向效应层面第110-112页
        7.5.1 促进人才横向与纵向流动第110页
        7.5.2 强化经济带内城市群的互联互通第110-112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12-115页
    8.1 研究结论第112-113页
    8.2 后续研究展望第113-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23页
附录第123-127页
    附录1 Matlab编程程序(在6.2模型中应用)第123-125页
    附录2 耦合协调数据的求解过程第125-12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27-129页
后记第129-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美国防空识别区制度的国际法评析--兼论美国防空识别区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下一篇:基于运动捕捉数据的人体运动分割和标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