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导言 | 第10-15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 第13-14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13页 |
1.3.2 调查访谈法 | 第13-14页 |
1.3.3 行动研究法 | 第14页 |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4-15页 |
1.4.1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4页 |
1.4.2 论文的不足 | 第14-15页 |
2 思维导图的相关理论在地理教学案例中的体现 | 第15-28页 |
2.1 相关理论分析 | 第15-19页 |
2.1.1 先行组织者学习理论 | 第15-16页 |
2.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6-18页 |
2.1.3 全脑学习理论 | 第18页 |
2.1.4 图式学习理论 | 第18-19页 |
2.2 思维导图概念界定和类型划分 | 第19-23页 |
2.2.1 思维导图的概念 | 第19-20页 |
2.2.2 思维导图的划分 | 第20-23页 |
2.3 高中新课程地理课堂教学运用思维导图的意义 | 第23-28页 |
2.3.1 课堂教学的有利工具 | 第23-25页 |
2.3.2 课堂教师教学的法宝 | 第25-26页 |
2.3.3 学生地理思维的“桥梁”工具 | 第26-28页 |
3 高中新课程地理课堂教学运用思维导图的现状调查 | 第28-30页 |
3.1 问卷调查的目的 | 第28页 |
3.2 问卷调查的对象及过程 | 第28页 |
3.3 问卷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 第28-30页 |
4 思维导图在新课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 | 第30-43页 |
4.1 适合制作思维导图的地理教学内容的特征 | 第30-31页 |
4.1.1 图像具有形象直观性 | 第30页 |
4.1.2 具有高度概括性 | 第30页 |
4.1.3 综合性强,具有空间感 | 第30-31页 |
4.2 地理课堂上思维导图的类型——以农业区位思维导图设计为例 | 第31-34页 |
4.2.1 发散结构思维导图 | 第33页 |
4.2.2 网络结构思维导图 | 第33-34页 |
4.3 思维导图在新课改高中地理课堂的的运用原则 | 第34-36页 |
4.3.1 满足教学课标要求,贴近教材 | 第34-35页 |
4.3.2 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逐步深化 | 第35页 |
4.3.3 营造和谐课堂气氛,力求创新 | 第35页 |
4.3.4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 第35-36页 |
4.3.5 兼顾教学全面内容,重点突出 | 第36页 |
4.3.6 符合系统设计规范,主次分明 | 第36页 |
4.4 新课改高中地理课堂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 | 第36-38页 |
4.4.1 手工绘制思维导图 | 第37页 |
4.4.2 计算机绘制思维导图 | 第37-38页 |
4.5 思维导图在新课改高中地理课堂中的绘制步骤 | 第38-43页 |
4.5.1 找准中心主题 | 第39页 |
4.5.2 合理设计分支思维 | 第39-40页 |
4.5.3 突出重点关键词 | 第40页 |
4.5.4 艺术性增强可视化 | 第40页 |
4.5.5 梳理、整合地理知识和结构 | 第40-43页 |
5 思维导图在新课改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 | 第43-51页 |
5.1 思维导图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 | 第43-44页 |
5.1.1 诊断性评价 | 第43页 |
5.1.2 形成性评价 | 第43-44页 |
5.1.3 终结性评价 | 第44页 |
5.2 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 | 第44-51页 |
5.2.1 引导启发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 第45-47页 |
5.2.2 巩固、强化地理知识的理解 | 第47-49页 |
5.2.3 促进发散地理学习的思维 | 第49-50页 |
5.2.4 提升综合题的分析解题能力 | 第50-51页 |
6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附录 | 第54-56页 |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