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8-11页 |
| 1.1.1 网络社会的来临 | 第8页 |
| 1.1.2 开放教育资源运动 | 第8-9页 |
| 1.1.3 慕课基本情况 | 第9-11页 |
|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 1.2.1 研究问题 | 第11页 |
| 1.2.2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 1.3.1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1.3.2 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 第2章 文献评述 | 第14-25页 |
| 2.1 概念区分:远程教育、继续教育、开放教育资源、慕课 | 第14-16页 |
| 2.2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6-20页 |
| 2.2.1 卡斯特:网络社会的来临 | 第16-17页 |
| 2.2.2 共同体 | 第17-18页 |
| 2.2.3 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 | 第18-20页 |
| 2.3 国内外关于慕课的研究述评 | 第20-25页 |
| 第3章 慕课与传统教育基本运作机制对比 | 第25-32页 |
| 3.1 知识生产 | 第25-26页 |
| 3.2 教学组织与设计 | 第26页 |
| 3.3 知识传播 | 第26-27页 |
| 3.4 知识消费 | 第27-29页 |
| 3.5 考核与评价机制 | 第29-30页 |
| 3.6 课程调整及大数据在教学中的应用 | 第30-32页 |
| 第4章 学习共同体的建构 | 第32-42页 |
| 4.1 学习共同体的概念界定 | 第32-33页 |
| 4.2 慕课中学习共同体的建构 | 第33-36页 |
| 4.2.1 参与者 | 第33-34页 |
| 4.2.2 社会交往与互动 | 第34-35页 |
| 4.2.3 身份认同和群体归属 | 第35-36页 |
| 4.3 慕课中学习共同体的特质 | 第36-42页 |
| 4.3.1 异质性 | 第36-38页 |
| 4.3.2 脱域及缺场交往 | 第38-39页 |
| 4.3.3 协商与多重互嵌 | 第39-42页 |
| 第5章 教育网络化:慕课对传统教育的突破 | 第42-47页 |
| 5.1 消除身份资格的限制 | 第42-44页 |
| 5.2 教育时空的开放 | 第44页 |
| 5.3 知识传递:开放性与流动性 | 第44-45页 |
| 5.4 促进社会整合的一种可能性 | 第45-47页 |
| 结语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 附件:访谈提纲 | 第52-54页 |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