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中继协作系统异步分集与信道估计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5页 |
1.2 主要研究工作 | 第15-16页 |
1.3 论文主要贡献 | 第16-17页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7-20页 |
第二章 中继协作系统 | 第20-44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协作分集技术 | 第20-29页 |
2.2.1 协作分集基础 | 第21-25页 |
2.2.2 中继协作分集研究 | 第25-28页 |
2.2.3 本文涉及的关键技术 | 第28-29页 |
2.3 中继协作系统的异步分集接收 | 第29-30页 |
2.3.1 异步分集接收 | 第29页 |
2.3.2 异步分集接收的研究现状 | 第29-30页 |
2.4 中继协作系统的信道估计 | 第30-32页 |
2.4.1 信道估计 | 第30-31页 |
2.4.2 信道估计的研究现状 | 第31-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44页 |
第三章 基于前后向干扰删除算法的异步分集研究 | 第44-62页 |
3.1 引言 | 第44-45页 |
3.2 曲折解码及其应用 | 第45-47页 |
3.2.1 隐发射终端 | 第45-46页 |
3.2.2 曲折解码的特性 | 第46-47页 |
3.3 前后向干扰删除算法实现 | 第47-54页 |
3.3.1 曲折干扰删除 | 第47-48页 |
3.3.2 前后向干扰删除算法实现 | 第48-51页 |
3.3.3 系统性能理论分析 | 第51-54页 |
3.4 提出反馈机制 | 第54-55页 |
3.4.1 反馈机制 | 第54页 |
3.4.2 系统复杂度比较 | 第54-55页 |
3.5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55-5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第四章 基于张量模型的异步分集研究 | 第62-74页 |
4.1 引言 | 第62页 |
4.2 张量理论 | 第62-63页 |
4.3 建立系统与信号模型 | 第63-64页 |
4.3.1 建立系统模型 | 第63页 |
4.3.2 建立信号模型 | 第63-64页 |
4.4 建立张量模型 | 第64-65页 |
4.5 算法实现过程 | 第65-69页 |
4.5.1 交替最小二乘(ALS) | 第65-67页 |
4.5.2 频域分解 | 第67-68页 |
4.5.3 算法具体实现 | 第68-69页 |
4.6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69-7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第五章 中继协作系统的信道估计算法研究 | 第74-88页 |
5.1 引言 | 第74-75页 |
5.2 信道衰落与模型 | 第75-78页 |
5.2.1 信道衰落 | 第75页 |
5.2.2 信道模型 | 第75-78页 |
5.3 建立系统模型 | 第78-79页 |
5.4 TENCE补偿算法实现 | 第79-83页 |
5.4.1 中继的时频偏估计与补偿 | 第79-80页 |
5.4.2 终端的时频偏估计与补偿 | 第80-81页 |
5.4.3 建立系统张量模型 | 第81-82页 |
5.4.4 利用ALS进行张量分析 | 第82-83页 |
5.5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83-8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8页 |
第六章 中继协作系统的信道跟踪算法研究 | 第88-104页 |
6.1 引言 | 第88-89页 |
6.2 建立系统与信号模型 | 第89-90页 |
6.2.1 建立系统模型 | 第89-90页 |
6.2.2 建立信号模型 | 第90页 |
6.3 两种跟踪算法实现 | 第90-98页 |
6.3.1 基本概念 | 第90-94页 |
6.3.2 建立张量模型 | 第94-95页 |
6.3.3 分析模型唯一性 | 第95-96页 |
6.3.4 算法实现过程 | 第96-98页 |
6.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98-10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4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4-108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104-106页 |
7.2 下一步工作 | 第106-108页 |
附录 | 第108-112页 |
致谢 | 第112-114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