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导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1.3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1 基本思路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 第19-21页 |
1.4.1 本文的创新 | 第19-20页 |
1.4.2 本文存在的不足 | 第20-21页 |
2. 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理论基础 | 第21-28页 |
2.1 基于准公共物品理论的分析 | 第21-23页 |
2.1.1 效用上的不可分割性 | 第22页 |
2.1.2 取得方式上的非竞争性 | 第22页 |
2.1.3 经营上的规模性 | 第22-23页 |
2.1.4 消费的非排他性 | 第23页 |
2.2 基于市场失灵理论的分析 | 第23-25页 |
2.2.1 农业保险有效需求不足 | 第23-25页 |
2.2.2 农业保险有效供给不足 | 第25页 |
2.3 基于博弈论的分析 | 第25-28页 |
3. 国内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状况 | 第28-35页 |
3.1 国内财政补贴现状 | 第28-31页 |
3.1.1 中央及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 第28-29页 |
3.1.2 试点与承保范围逐年扩大 | 第29页 |
3.1.3 中央与地方补贴连年递增 | 第29-30页 |
3.1.4 保费收入攀升,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 第30-31页 |
3.2 我国财政补贴农业保险试点的情况 | 第31-35页 |
3.2.1 北京模式 | 第31-32页 |
3.2.2 黑龙江模式 | 第32-33页 |
3.2.3 上海安信模式 | 第33页 |
3.2.4 浙江共保体模式 | 第33-35页 |
4. 陕西省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状况 | 第35-44页 |
4.1 从承保公司角度分析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现状 | 第35-36页 |
4.2 从农户角度分析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现状 | 第36页 |
4.3 陕西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现有的补贴体系 | 第36-37页 |
4.4 陕西省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存在的问题 | 第37-44页 |
4.4.1 财政补贴立法不健全 | 第37-39页 |
4.4.2 补贴管理机构缺位 | 第39页 |
4.4.3 补贴监管体系不健全 | 第39-40页 |
4.4.4 保险公司的道德风险逐渐显现 | 第40页 |
4.4.5 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 | 第40-41页 |
4.4.6 补贴方式单一 | 第41-42页 |
4.4.7 补贴范围狭窄 | 第42页 |
4.4.8 补贴效率较差 | 第42-44页 |
5. 陕西省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实证性研究 | 第44-52页 |
5.1 种植业保费财政补贴及农户支付的实证研究 | 第44-46页 |
5.2 养殖业保费财政补贴及农户支付的实证研究 | 第46-48页 |
5.3 农业保险保费的补贴对陕西财政支出的影响分析 | 第48-49页 |
5.4 农业保险费补贴对农户支付能力的影响分析 | 第49-52页 |
6. 完善陕西省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对策 | 第52-61页 |
6.1 增加资金筹集方式方法 | 第52-53页 |
6.1.1 调整财政支农支出结构 | 第53页 |
6.1.2 增加财政支农投入 | 第53页 |
6.2 明确财政补贴对象 | 第53-54页 |
6.3 完善财政补贴方式 | 第54-57页 |
6.3.1 保险费补贴 | 第54-55页 |
6.3.2 经营管理费补贴 | 第55页 |
6.3.3 税收优惠 | 第55-56页 |
6.3.4 再保险补贴 | 第56页 |
6.3.5 赔付额度补贴 | 第56-57页 |
6.3.6 转换财政补贴的方式 | 第57页 |
6.4 确定补贴标准 | 第57-58页 |
6.4.1 制定区域保险费率 | 第58页 |
6.4.2 分析不同地区农户的保费支付能力 | 第58页 |
6.5 增加财政补贴项目 | 第58-59页 |
6.6 完善农业保险补贴体系的其他配套措施 | 第59-61页 |
6.6.1 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政策性农业保险中的主导作用 | 第59-60页 |
6.6.2 依靠农业部门的专业优势,为农业保险提供技术支持 | 第60页 |
6.6.3 加强农业保险的教育宣传工作 | 第60-61页 |
小结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