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三、国内外绩效审计的研究述评 | 第12-15页 |
(一)国外绩效审计的研究述评 | 第12-14页 |
(二)国内绩效审计的研究述评 | 第14-15页 |
(三)总结 | 第15页 |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五、本文的主要思路 | 第16页 |
六、创新之处与研究困难 | 第16页 |
(一)创新之处 | 第16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16页 |
七、研究工作具备的条件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绩效审计的相关概念 | 第18-24页 |
一、绩效审计的内涵及特点 | 第18-20页 |
(一)绩效与绩效审计 | 第18页 |
(二)绩效审计的内涵分析 | 第18-20页 |
(三)绩效审计的特点 | 第20页 |
二、绩效审计的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一)绩效审计的政治学基础——社会契约理论和人民主权学说 | 第20-21页 |
(二)绩效审计的经济学基础——新制度经济学的委托代理理论 | 第21页 |
(三)绩效审计的行政学基础——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1页 |
三、绩效审计的突出作用 | 第21-22页 |
四、我国绩效审计的发展方向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我国当前绩效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第24-29页 |
一、现行审计体制的限制,是推进政府绩效审计的束缚 | 第24-25页 |
二、重要性认识的不足,是落实政府绩效审计的阻碍 | 第25页 |
三、绩效审计标准的缺失,是深化政府绩效审计的羁绊 | 第25-26页 |
四、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偏低,是发展政府绩效审计的制约 | 第26-27页 |
五、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不明,是贯彻政府绩效审计的弊端 | 第27页 |
六、审计成果利用机制的脱节,是完善政府绩效审计的缺陷 | 第27-29页 |
第四章 绩效审计的实践探索与案例分析 | 第29-42页 |
一、项目基本情况 | 第30-33页 |
(一)项目概况 | 第30-32页 |
(二)绩效目标 | 第32-33页 |
二、绩效审计工作情况 | 第33-35页 |
(一)绩效审计评价目的 | 第33页 |
(二)绩效审计评价工作方案制定过程 | 第33页 |
(三)绩效审计评价原则、评价方法 | 第33-34页 |
(四)数据采集方法及过程 | 第34页 |
(五)绩效审计评价实施过程 | 第34-35页 |
(六)绩效审计评价的局限性 | 第35页 |
三、绩效审计评价结论和绩效分析 | 第35-40页 |
(一)评价结论 | 第35-36页 |
(二)具体绩效分析 | 第36-40页 |
四、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 第40-41页 |
(一)存在的问题 | 第40页 |
(二)建议和改进措施 | 第40-41页 |
五、主要经验及做法 | 第41-42页 |
第五章 推动我国绩效审计发展的对策 | 第42-49页 |
一、加强法制建设,是提高政府绩效审计的强力保障 | 第42-43页 |
二、转变审计模式,是深化政府绩效审计的当务之急 | 第43-44页 |
三、完善方法体系,是推动政府绩效审计的核心内容 | 第44-45页 |
四、规范评价体系,是构建政府绩效审计的关键所在 | 第45-46页 |
五、提升专业素养,是实现人员结构多元的力量源泉 | 第46-47页 |
(一)加强“大审计”概念 | 第46-47页 |
(二)加强队伍的自身建设 | 第47页 |
(三)多渠道选拔优秀人才 | 第47页 |
六、完善公告制度,是增加政府绩效审计透明度的决定因素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后记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