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1 国际背景 | 第10页 |
1.1.2 国内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5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2 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概念、表征要素分析 | 第16-23页 |
2.1 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概念分析 | 第16-17页 |
2.1.1 粮食生产能力的概念 | 第16-17页 |
2.2 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表征要素分析 | 第17-22页 |
2.2.1 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分析 | 第17-19页 |
2.2.2 我国粮食生产数量、周期波动分析 | 第19-22页 |
2.2.3 我国粮食生产质量分析 | 第22页 |
2.3 小结 | 第22-23页 |
3 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因素影响分析 | 第23-30页 |
3.1 投入因素 | 第23-28页 |
3.2 非投入因素 | 第28-29页 |
3.3 小结 | 第29-30页 |
4 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 第30-32页 |
4.1 粮食安全理论 | 第30页 |
4.2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理论 | 第30页 |
4.3 产业组织理论 | 第30-31页 |
4.4 小结 | 第31-32页 |
5 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32-45页 |
5.1 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主成分分析 | 第32-40页 |
5.1.1 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数学模型及原理分析 | 第32-33页 |
5.1.2 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数据选择分析 | 第33-35页 |
5.1.3 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模型具体估计分析 | 第35-40页 |
5.2 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C-D生产函数分析 | 第40-44页 |
5.2.1 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相关系数检验 | 第41-42页 |
5.2.2 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逐步回归分析 | 第42-44页 |
5.3 小结 | 第44-45页 |
6 提高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对策分析 | 第45-48页 |
6.1 提高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对策分析 | 第45-47页 |
6.1.1 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 | 第45页 |
6.1.2 重视农民人力资本投入 | 第45-46页 |
6.1.3 鼓励资金投入对粮食生产能力的支撑 | 第46页 |
6.1.4 提升物质投入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水平 | 第46页 |
6.1.5 改造传统农业,积极推进现代化农业 | 第46-47页 |
6.1.6 注重水、土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 第47页 |
6.2 小结 | 第47-48页 |
7 结论和展望 | 第48-50页 |
7.1 结论 | 第48-49页 |
7.2 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