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符号缩写说明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1-14页 |
1.2.1 农业知识产权 | 第11-12页 |
1.2.2 农业技术创新及其绩效 | 第12-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 | 第14-17页 |
1.3.1 农业知识产权的相关研究 | 第14页 |
1.3.2 农业技术创新及其绩效的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1.3.3 中国农业知识产权对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1.3.4 文献分析 | 第16-17页 |
1.4 研究路线及创新点 | 第17-20页 |
1.4.1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3 研究创新点 | 第19-20页 |
2 中国农业知识产权与农业技术创新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 第20-33页 |
2.1 中国农业知识产权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 第20-28页 |
2.1.1 中国农业知识产权的发展 | 第20-26页 |
2.1.2 中国农业知识产权的发展问题 | 第26-28页 |
2.2 中国农业技术创新发展现状及问题 | 第28-33页 |
2.2.1 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的发展现状 | 第29-31页 |
2.2.2 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的发展问题 | 第31-33页 |
3 中国农业知识产权对农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的作用机理 | 第33-41页 |
3.1 农业知识产权的内容体系 | 第33-36页 |
3.1.1 农业知识产权的主体和对象 | 第33-34页 |
3.1.2 农业知识产权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34-36页 |
3.2 农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内容体系 | 第36-39页 |
3.2.1 农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主体和对象 | 第36-38页 |
3.2.2 农业技术创新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38-39页 |
3.3 农业知识产权对农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的途径及作用机理 | 第39-41页 |
3.3.1 农业知识产权对农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的途径 | 第39页 |
3.3.2 农业知识产权对农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 | 第39-41页 |
4 中国农业知识产权对农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 第41-50页 |
4.1 相关文献综述 | 第41页 |
4.2 协整理论 | 第41-43页 |
4.2.1 序列平稳性检验 | 第41页 |
4.2.2 协整检验 | 第41-42页 |
4.2.3 误差修正模型 | 第42页 |
4.2.4 ECM与协整的关系 | 第42页 |
4.2.5 格兰杰( Grange)因果检验 | 第42-43页 |
4.3 数据来源与模型选择 | 第43-45页 |
4.3.1 数据来源 | 第43-44页 |
4.3.2 模型选择 | 第44-45页 |
4.4 实证分析 | 第45-50页 |
4.4.1 序列平稳性检验 | 第45页 |
4.4.2 协整检验与误差修正模型 | 第45-47页 |
4.4.3 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 | 第47-49页 |
4.4.4 Johansen协整检验 | 第49页 |
4.4.5 结论 | 第49-50页 |
5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50-54页 |
5.1 论文的研究结论 | 第50-51页 |
5.2 对策建议 | 第51-54页 |
5.2.1 注重国际合作交流,强化农业知识产权保护 | 第51-52页 |
5.2.2 重视政府的引导职能,完善自律机制 | 第52页 |
5.2.3 培养农业创新人才,激励科研创新 | 第52页 |
5.2.4 促进农业知识产权流动,提高产权转化率 | 第52-53页 |
5.2.5 完善统一协调、分工明确的组织体系 | 第53-54页 |
6 结束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