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6页 |
1.1 高牌号无取向硅钢简介 | 第10-11页 |
1.1.1 硅钢简介 | 第10-11页 |
1.1.2 高牌号无取向硅钢简介 | 第11页 |
1.2 硅钢的发展历程、性能及用途 | 第11-17页 |
1.2.1 无取向硅钢的发展历程、性能及用途 | 第11-16页 |
1.2.2 高牌号无取向硅钢的发展历程、性能及用途 | 第16-17页 |
1.3 高牌号无取向硅钢磁性能与其影响因素 | 第17-22页 |
1.4 冷轧与再结晶织构 | 第22-24页 |
1.4.1 冷轧织构 | 第22-23页 |
1.4.2 再结晶织构 | 第23-24页 |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2章 实验方法 | 第26-34页 |
2.1 实验原料 | 第26页 |
2.2 实验设备及过程 | 第26-29页 |
2.2.1 熔炼和铸造 | 第27页 |
2.2.2 锻造或热粗轧 | 第27页 |
2.2.3 热轧 | 第27-28页 |
2.2.4 常化 | 第28页 |
2.2.5 酸洗 | 第28页 |
2.2.6 冷轧 | 第28页 |
2.2.7 再结晶退火 | 第28-29页 |
2.3 分析方法 | 第29-34页 |
2.3.1 显微组织观察 | 第29-30页 |
2.3.2 宏观织构测试分析 | 第30-32页 |
2.3.3 EBSD测试分析 | 第32-34页 |
第3章 含Al3.0%Si无取向硅钢轧制工艺对再结晶织构和磁性能的影响 | 第34-62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轧制温度对无取向硅钢的再结晶织构和磁性能的影响 | 第34-39页 |
3.2.1 热轧组织及织构 | 第34-35页 |
3.2.2 冷轧板的再结晶组织、织构和磁性能 | 第35-39页 |
3.3 冷轧工艺对无取向硅钢冷轧织构的影响 | 第39-47页 |
3.3.1 热轧板组织与织构 | 第40-41页 |
3.3.2 全温轧、70%W+L、45%W+L、20%W+L、全冷轧对冷轧织构的影响 | 第41-44页 |
3.3.3 全冷轧、70%L+W、45%L+W、20%L+W、全温轧对冷轧织构的影响 | 第44-47页 |
3.4 冷轧工艺对无取向硅钢再结晶织构和磁性能的影响 | 第47-53页 |
3.4.1 全温轧、70%W+L、45%W+L、20%W+L、全冷轧对再结晶织构和磁性能的影响 | 第47-50页 |
3.4.2 全冷轧、70%L+W、45%L+W、20%L+W、全温轧对再结晶织构和磁性能的影响 | 第50-53页 |
3.5 退火温度对无取向硅钢薄带再结晶织构和高频磁性能的影响 | 第53-58页 |
3.5.1 Fe-3.0%Si-0.5%Al薄带的再结晶织构和高频磁性能 | 第54-56页 |
3.5.2 Fe-3.0%Si-2.5%Al薄带的再结晶织构和高频磁性能 | 第56-58页 |
3.6 讨论 | 第58-61页 |
3.6.1 轧制温度对成品织构的影响 | 第58-59页 |
3.6.2 冷轧工艺对冷轧织构和再结晶织构以及磁性能的影响 | 第59-60页 |
3.6.3 退火温度对无取向硅钢薄带的成品织构和磁性能的影响 | 第60-61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4章 含Al3.0%Si无取向硅钢{001}再结晶织构演变及其形成机制 | 第62-72页 |
4.1 {001}再结晶织构的演变 | 第62-68页 |
4.1.1 热轧织构及其沿板厚梯度分布 | 第62-64页 |
4.1.2 冷轧织构及其沿板厚梯度分布 | 第64-66页 |
4.1.3 再结晶织构及其沿板厚梯度分布 | 第66-68页 |
4.2 {001}再结晶织构的形成机制 | 第68-71页 |
4.3 讨论 | 第7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5章 结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