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历 | 第5-7页 |
摘要 | 第7-11页 |
abstract | 第11-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34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31页 |
1.2.1 水库型滑坡研究 | 第21-24页 |
1.2.2 滑坡演化过程研究 | 第24-26页 |
1.2.3 滑带研究 | 第26-29页 |
1.2.4 黄土坡滑坡研究概况 | 第29-31页 |
1.2.5 研究现状总结 | 第31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第31-34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1.3.3 创新点 | 第33-34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环境研究 | 第34-44页 |
2.1 长江三峡地区地质环境 | 第34-39页 |
2.1.1 地形地貌 | 第34-35页 |
2.1.2 地层岩性 | 第35-36页 |
2.1.3 地质构造 | 第36-37页 |
2.1.4 新构造运动 | 第37-39页 |
2.2 长江三峡巴东库岸斜坡体系 | 第39-43页 |
2.2.1 自然地理环境 | 第39页 |
2.2.2 地貌特征 | 第39-41页 |
2.2.3 地层岩性以及地下水 | 第41页 |
2.2.4 地质构造形迹 | 第41-42页 |
2.2.5 区域滑坡分布 | 第42-4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黄土坡滑坡空间结构 | 第44-69页 |
3.1 黄土坡滑坡概况 | 第44-52页 |
3.1.1 滑坡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44-49页 |
3.1.2 黄土坡滑坡总体结构形态 | 第49-50页 |
3.1.3 野外监测系统 | 第50-52页 |
3.2 临江1号滑坡空间结构 | 第52-63页 |
3.2.1 滑坡结构形态 | 第53-54页 |
3.2.2 滑坡物质组成 | 第54-58页 |
3.2.3 滑带 | 第58-63页 |
3.3 临江2号滑坡 | 第63-65页 |
3.3.1 滑坡结构形态 | 第63页 |
3.3.2 滑坡物质组成 | 第63-64页 |
3.3.3 滑带 | 第64-65页 |
3.4 变电站滑坡 | 第65-66页 |
3.4.1 滑坡结构形态 | 第65页 |
3.4.2 滑坡物质组成 | 第65页 |
3.4.3 滑带 | 第65-66页 |
3.5 园艺场滑坡 | 第66-6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四章 黄土坡滑坡滑带试验研究 | 第69-88页 |
4.1 滑带土样本采集 | 第69-70页 |
4.2 矿物成分与微观结构 | 第70-74页 |
4.3 基本物理力学特性 | 第74-75页 |
4.4 滑带土强度特征 | 第75-76页 |
4.5 滑带土颗粒级配特性研究 | 第76-77页 |
4.6 土体结构特征定量化研究 | 第77-80页 |
4.6.1 分形理论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 第78-79页 |
4.6.2 土体颗粒尺寸分布分形模型 | 第79-80页 |
4.7 黄土坡滑带土结构特征及其空间变异性 | 第80-86页 |
4.7.1 黄土坡滑坡滑带土空间分维特性 | 第81-83页 |
4.7.2 不同分维数滑带土宏观微观性质 | 第83-86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五章 黄土坡滑坡变形演化研究 | 第88-108页 |
5.1 黄土坡滑坡历史演化分析 | 第88-89页 |
5.1.1 黄土坡滑坡形成时代 | 第88-89页 |
5.1.2 黄土坡滑坡地质历史演化 | 第89页 |
5.2 黄土坡滑坡变形研究 | 第89-103页 |
5.2.1 地表宏观变形研究 | 第89-91页 |
5.2.2 浅部监测变形研究 | 第91-98页 |
5.2.3 深部变形演化研究 | 第98-103页 |
5.3 滑坡形成主控条件及影响因素 | 第103-105页 |
5.3.1 物质条件 | 第103-104页 |
5.3.2 边界条件 | 第104-105页 |
5.3.3 环境条件 | 第105页 |
5.4 滑坡形成机制分析 | 第105-10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六章 黄土坡滑坡变形演化数值模拟研究 | 第108-121页 |
6.1 黄土坡滑坡数值模型建立 | 第108-113页 |
6.1.1 理论基础 | 第108-111页 |
6.1.2 黄土坡滑坡的结构与计算剖面 | 第111-112页 |
6.1.3 边界条件与材料参数 | 第112-113页 |
6.1.4 计算工况选择 | 第113页 |
6.2 库水位升降与降雨联合作用下黄土坡滑坡渗流场分布 | 第113-117页 |
6.2.1 阶段一渗流场分布 | 第114-115页 |
6.2.2 阶段二渗流场分布 | 第115-116页 |
6.2.3 阶段三渗流场分布 | 第116-117页 |
6.2.4 阶段四渗流场分布 | 第117页 |
6.3 库水位升降与降雨联合作用下黄土坡滑坡变形演化 | 第117-119页 |
6.4 库水位与降雨联合作用下滑坡稳定性模拟研究 | 第119-12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1-125页 |
7.1 结论 | 第121-124页 |
7.2 创新点 | 第124页 |
7.3 展望 | 第124-125页 |
致谢 | 第125-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