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1.1 高速公路事故的定义、特征及分类 | 第9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4-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2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特性分析 | 第19-31页 |
2.1 国内某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时空分布规律 | 第19-26页 |
2.1.1 交通事故小时分布规律 | 第19-22页 |
2.1.2 交通事故月份分布规律 | 第22-24页 |
2.1.3 交通事故空间分布规律 | 第24-25页 |
2.1.4 交通事故气候分布规律 | 第25-26页 |
2.2 国内某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形态分布规律 | 第26-28页 |
2.2.1 交通事故车型分布规律 | 第26-27页 |
2.2.2 交通事故原因分布规律 | 第27-28页 |
2.3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持续时间分布规律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3 高速公路事故持续时间研究 | 第31-53页 |
3.1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持续时间分析 | 第31-32页 |
3.2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持续时间影响因素 | 第32-37页 |
3.2.1 交通事故检测及响应阶段的影响因素 | 第32-34页 |
3.2.2 交通事故处理阶段的影响因素 | 第34-35页 |
3.2.3 交通流恢复阶段的影响因素 | 第35-37页 |
3.3 基于概率分布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持续时间预测模型 | 第37-51页 |
3.3.1 基于概率分布的事故持续时间计算原理 | 第37-40页 |
3.3.2 基于概率分布的事故持续时间预测模型及验证 | 第40-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4 高速公路事故影响范围确定 | 第53-75页 |
4.1 事故影响范围分析 | 第53-54页 |
4.2 交通波理论 | 第54-58页 |
4.2.1 交通波模型 | 第55-56页 |
4.2.2 格林希尔茨速度-密度线性模型下的交通波方程 | 第56-57页 |
4.2.3 集结波分析 | 第57页 |
4.2.4 疏散波分析 | 第57-58页 |
4.3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影响范围的确定 | 第58-72页 |
4.3.1 基于事故交通波传播排队长度的确定 | 第58-71页 |
4.3.2 事故影响区域的划定 | 第71-7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2-75页 |
5 实例分析 | 第75-101页 |
5.1 事故高速及周围道路概况 | 第75-83页 |
5.1.1 G72高速公路现状分析 | 第75-76页 |
5.1.2 G72柳南高速现状交通分析 | 第76-79页 |
5.1.3 G72柳南高速所在路网道路条件分析 | 第79-83页 |
5.2 事故持续时间、影响区域及组织措施实例 | 第83-93页 |
5.2.1 事故概述、事故持续时间及影响区域的确定 | 第83-85页 |
5.2.2 事故路段交通量预测以及剩余通行能力分析 | 第85-90页 |
5.2.3 事故路段交通组织方案 | 第90-93页 |
5.3 事故路段排队长度及组织改善措施的仿真分析 | 第93-99页 |
5.3.1 仿真参数的确定 | 第93-94页 |
5.3.2 仿真事故 | 第94-96页 |
5.3.3 排队长度及组织改善措施的成果分析 | 第96-9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01-103页 |
6.1 结论 | 第101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101-102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7页 |
致谢 | 第107-109页 |
附录1事故持续时间样本数据 | 第109-111页 |
附录2 OD出行分布表 | 第111-113页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