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建邦字理教学研究及其启示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7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意义 | 第7-12页 |
一、识字教学研究热潮 | 第7页 |
二、现行识字教学面临的矛盾和困惑 | 第7-10页 |
三、姜建邦识字教学理论具有积极指导意义 | 第10-12页 |
四、语文识字教学需要调整 | 第12页 |
第二节 文献背景 | 第12-15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17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一章 姜建邦识字教学理论 | 第17-29页 |
第一节 汉字形声义之间的联系 | 第18-21页 |
一、字形、字声、字义相互联系 | 第18-20页 |
二、增强汉字形声义的记忆 | 第20-21页 |
第二节 汉字学习与结构的关系 | 第21-24页 |
一、汉字与笔画的关系 | 第21页 |
二、汉字与部首和部件的关系 | 第21-23页 |
三、汉字结构的趣味性 | 第23-24页 |
第三节 汉字学习中的其他问题 | 第24-29页 |
一、几种特殊汉字的学习 | 第24-25页 |
二、繁简字学习差异 | 第25-26页 |
三、注音符号的学习 | 第26-27页 |
四、汉字错别字研究 | 第27-29页 |
第二章 目前识字教学现状及问题 | 第29-53页 |
第一节 从语文教材看识字教学要求 | 第29-40页 |
一、结构和内容设定 | 第31-33页 |
二、识字及练习的板式 | 第33-35页 |
三、识字数量的要求 | 第35页 |
四、从语文教材看识字要求 | 第35-40页 |
第二节 从实践看识字教学现状 | 第40-49页 |
一、调查背景 | 第40-42页 |
二、调查结果数据统计和分析 | 第42-48页 |
三、识字教学现状 | 第48-49页 |
第三节 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 | 第49-53页 |
一、缺乏字理学识字教学的渗入 | 第49-50页 |
二、新媒体影响学生识字不容忽视 | 第50页 |
三、识字巩固练习缺乏 | 第50页 |
四、汉字书写压力较大 | 第50-51页 |
五、学生独自识字能力匮乏 | 第51页 |
六、教师个人相关知识缺乏 | 第51-53页 |
第三章 从姜建邦字理教学提出建议 | 第53-59页 |
第一节 课程标准角度 | 第53页 |
第二节 从教材的角度 | 第53-56页 |
一、识字教学中要重视部首及部件的学习 | 第53-54页 |
二、低年级识字教学中要强调汉语拼音的辅学作用 | 第54页 |
三、在语境中开展字理教学 | 第54-56页 |
第三节 从教师的角度开展字理识字教学 | 第56-57页 |
一、分层次进行字理教学 | 第56-57页 |
二、联系实际进行字理教学 | 第57页 |
三、识写结合推进字理教学 | 第57页 |
第四节 从低年级学生的角度开展字理识字教学 | 第57-59页 |
第四章 识字教学研究的反思 | 第59-64页 |
第一节 从教材的角度进行反思 | 第59页 |
第二节 从教学实践角度进行反思 | 第59-61页 |
一、从教师角度反思 | 第60页 |
二、从学生角度反思 | 第60-61页 |
第三节 从汉字本身进行反思 | 第61-64页 |
一、识写结合,把握节奏 | 第61页 |
二、关注字形,夯实基础 | 第61-62页 |
三、重视练习,提升质量 | 第62页 |
四、合理规划,增强趣味 | 第62-63页 |
五、定期反馈,增强能力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附录A | 第67-69页 |
附录B | 第69-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