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论 | 第9-25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9-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一)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研究 | 第11-14页 |
(二) 关于和谐思想的研究 | 第14-17页 |
(三) 关于纳西族文化的研究 | 第17-18页 |
(四) 关于少数民族和谐思想的研究 | 第18-19页 |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9-20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0-22页 |
(一) 文化 | 第20-21页 |
(二) 民族文化 | 第21页 |
(三) 和谐 | 第21-22页 |
(四) 和谐思想 | 第22页 |
五、探索纳西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的现实意义 | 第22-25页 |
(一) 有利于总结和归纳民族文化思想,丰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内容 | 第22-23页 |
(二) 有利于加强民族认同,维持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 第23页 |
(三) 有利于民族文化思想的有效传承,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 第23-24页 |
(四) 有利于多民族文化思想的开发,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 第24-25页 |
第一章 纳西族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形成和特点 | 第25-39页 |
一、纳西族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形成 | 第25-34页 |
(一) 民族迁徙 | 第25-28页 |
(二) 文化沉淀 | 第28-32页 |
(三) 民族文化的思想升华 | 第32-34页 |
二、纳西族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特点 | 第34-39页 |
(一) 根源性 | 第34-35页 |
(二) 原创性 | 第35-37页 |
(三) 包容性 | 第37页 |
(四) 开放性 | 第37-39页 |
第二章 纳西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及其功能 | 第39-60页 |
一、纳西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 第39-56页 |
(一) 天人合一,热爱自然,生态环保 | 第39-45页 |
(二) 贵中尚和,和睦共居,忠诚爱国 | 第45-53页 |
(三) 崇德尚美,友好亲邻,团结互助 | 第53-56页 |
二、纳西族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现实功能 | 第56-60页 |
(一) 对社会稳定的维系功能 | 第57页 |
(二) 对言行举止的规范功能 | 第57-58页 |
(三) 对思想认知的导向功能 | 第58页 |
(四) 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功能 | 第58-60页 |
第三章 纳西族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当代传承载体分析 | 第60-70页 |
一、以音乐舞蹈为载体 | 第60-63页 |
(一) 风格独特的白沙细乐 | 第60-61页 |
(二) 妇孺皆知的纳西古乐 | 第61-62页 |
(三) 崇拜自然的勒巴舞 | 第62页 |
(四) 内容多样的民歌民谣 | 第62-63页 |
二、以建筑绘画为载体 | 第63-65页 |
(一) 小桥流水的民居建筑 | 第63-64页 |
(二) 生动有趣的绘画文字 | 第64-65页 |
三、以节日服饰为载体 | 第65-67页 |
(一) 独具特色的民族节日 | 第65-66页 |
(二) 寓意深远的民族服饰 | 第66-67页 |
四、以乡土教材为载体 | 第67-70页 |
(一) 地方开发的校本教材 | 第67-68页 |
(二) 精心编制的民族书籍 | 第68-70页 |
第四章 纳西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创新发展建议 | 第70-77页 |
一、构筑发展和谐文化的社会支持体系 | 第70-72页 |
(一) 实现纳西族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有效衔接 | 第70-71页 |
(二) 创作以纳西族和谐思想为内容的特色文化产品 | 第71-72页 |
(三) 营造文明祥和的生产生活环境 | 第72页 |
二、促进纳西族和谐文化思想发展壮大的教育对策 | 第72-74页 |
(一) 有效增强校本教材的趣味性与系统性 | 第72-73页 |
(二) 适当创新校园民族文化传承活动的形式 | 第73页 |
(三) 努力培养专业的民族文化教育者 | 第73-74页 |
三、重视发挥家庭教育在民族和谐思想传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 第74-77页 |
(一) 利用家谱传承先辈的优秀道德传统 | 第74-75页 |
(二) 善用民俗礼仪形成良好家风 | 第75页 |
(三) 重视实践活动提升和谐共识 | 第75-77页 |
结语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