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2-42页 |
1.1 生物体系中的过氧亚硝酸盐 | 第22-30页 |
1.1.1 过氧亚硝酸盐的产生 | 第22-25页 |
1.1.2 过氧亚硝酸盐的化学行为 | 第25-27页 |
1.1.3 过氧亚硝酸盐的细胞毒性 | 第27-30页 |
1.1.4 过氧亚硝酸盐与细胞信号传导 | 第30页 |
1.2 过氧亚硝酸盐的测定方法 | 第30-35页 |
1.2.1 电子自旋共振法 | 第30-31页 |
1.2.2 分光光度法 | 第31页 |
1.2.3 电化学分析法 | 第31-33页 |
1.2.4 发光分析法 | 第33-35页 |
1.3 过氧亚硝酸盐化学发光体系 | 第35-39页 |
1.3.1 过氧亚硝酸盐的化学发光行为 | 第35-36页 |
1.3.2 过氧亚硝酸盐超微弱化学发光放大策略 | 第36-39页 |
1.4 本论文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39-42页 |
1.4.1 研究意义 | 第39-40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40-42页 |
第二章 天然蒙脱土纳米片催化增强过氧亚硝酸盐体系超微弱化学发光 | 第42-54页 |
2.1 引言 | 第42-43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3-45页 |
2.2.1 试剂部分 | 第43-44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44页 |
2.2.3 蒙脱土纳米片的制备 | 第44页 |
2.2.4 表征手段 | 第44-45页 |
2.2.5 化学发光测试 | 第4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3页 |
2.3.1 蒙脱土纳米片的结构与形貌 | 第45-47页 |
2.3.2 蒙脱土纳米片催化产生羟基自由基 | 第47页 |
2.3.3 蒙脱土纳米片增强过氧亚硝酸盐化学发光 | 第47-50页 |
2.3.4 发光机理研究 | 第50-51页 |
2.3.5 蒙脱土纳米片增强其它过氧化氢体系化学发光 | 第51-53页 |
2.4 结论 | 第53-54页 |
第三章 基于半导体量子点的化学发光探针选择性测定细胞内过氧亚硝酸盐 | 第54-68页 |
3.1 引言 | 第54-5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5-58页 |
3.2.1 试剂部分 | 第55-56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56-57页 |
3.2.3 细胞毒性实验 | 第57页 |
3.2.4 细胞吞噬及荧光成像 | 第57页 |
3.2.5 表征手段 | 第57页 |
3.2.6 化学发光测试 | 第57-58页 |
3.2.7 细胞内过氧亚硝酸盐的测定 | 第5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8-66页 |
3.3.1 CdTe量子点的光学性质及形貌特征 | 第58-59页 |
3.3.2 CdTe量子点的能级结构 | 第59-60页 |
3.3.3 CdTe量子点对过氧亚硝酸盐的化学发光响应 | 第60-61页 |
3.3.4 化学发光活性中间体 | 第61-63页 |
3.3.5 量子点化学发光探针的分析特性 | 第63-64页 |
3.3.6 细胞内过氧亚硝酸盐的测定 | 第64-66页 |
3.4 结论 | 第66-68页 |
第四章 基于碳点的超灵敏化学发光探针实时监测细胞内过氧亚硝酸盐 | 第68-88页 |
4.1 引言 | 第68-69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9-73页 |
4.2.1 试剂部分 | 第69-70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70-71页 |
4.2.3 碳点的制备 | 第71页 |
4.2.4 细胞毒性实验 | 第71页 |
4.2.5 细胞吞噬及荧光成像 | 第71-72页 |
4.2.6 碳点的亚细胞定位 | 第72页 |
4.2.7 表征手段 | 第72页 |
4.2.8 化学发光测试 | 第72-73页 |
4.2.9 细胞内过氧亚硝酸盐的测定 | 第7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3-86页 |
4.3.1 碳点对过氧亚硝酸盐的化学发光响应 | 第73-75页 |
4.3.2 碳点表面态发光机制 | 第75-78页 |
4.3.3 碳点化学发光机理 | 第78-79页 |
4.3.4 碳点化学发光探针的分析性能 | 第79-80页 |
4.3.5 碳点的细胞毒性和生物相容性 | 第80-83页 |
4.3.6 外源性过氧亚硝酸盐的测定 | 第83-84页 |
4.3.7 内源性过氧亚硝酸盐的实时监测 | 第84-86页 |
4.4 结论 | 第86-88页 |
第五章 超稳定红色荧光金量子点的合成及细胞成像 | 第88-104页 |
5.1 引言 | 第88-89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89-92页 |
5.2.1 试剂部分 | 第89-90页 |
5.2.2 实验仪器 | 第90页 |
5.2.3 前体金量子点的制备 | 第90-91页 |
5.2.4 碳二亚胺偶联 | 第91页 |
5.2.5 细胞毒性实验 | 第91页 |
5.2.6 细胞吞噬及荧光成像 | 第91页 |
5.2.7 表征手段 | 第91-92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2-103页 |
5.3.1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 第92-93页 |
5.3.2 金量子点的组成及结构 | 第93-96页 |
5.3.3 金量子点的稳定性 | 第96-100页 |
5.3.4 细胞成像应用 | 第100-103页 |
5.4 结论 | 第103-10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22页 |
致谢 | 第122-124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4-126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126-127页 |
附件 | 第127-128页 |